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夏商周斷代工程(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他便棄而不用,在《史記·三代世表》中,僅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無具體在位年代。
因此共和元年以前的我國曆史,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年表。
第一個對共和元年,以前我國曆史的年代學,作系統研究工作的學者是西漢晚期的劉歆。
劉歆的推算和研究結果,體現在他撰寫的《世經》中。
《世經》的主要內容,後被收錄於《漢書·律曆志》。
從劉歆以後,一直到清代中葉,又有許多學者對共和元年以前我國曆史的年代,進行了推算和研究。
這些工作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為他們推算所用的文獻,基本上不超過司馬遷所見到的文獻,所以很難有所突破。
晚清以後情況有些變化,學者開始根據青銅器的銘文,作年代學研究,這就擴大了資料的來源。
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又為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來源。
進入20世紀後,我國考古學的發展,又為研究夏商周年代學積累了大量的材料。
古人其實沒有欺騙我們,司馬遷早就說過:“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最近幾十年有關夏商周的重要考古發現,證明了夏商周三代和河洛之間的關係,是何等的密切。
但是,我國曆史還沒有夏商周以前,和夏商周部分的確切紀年。
我國古書記載的上古確切年代,只能依照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追朔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再往上就存在分歧,或是有王無年,出現了“五千年文明,三千年歷史”的不正常現象。
夏代究竟存在與否?夏與商的交接是在什麼時候?
河洛之間的二里頭遺址,真的就是我國第一個王朝夏的都城斟鄩嗎?
甚至有些外國學者認為:所謂夏朝,根本就是商人臆想出來的歷史傳說。
夏商周被古人尊稱為“三代”,其主要活動區域均在河洛一帶。
在我國五千年文明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如果無確切的紀年,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所以在1996年5月,國家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
該工程就是以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集中相關學科的優勢,制定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年表》。
根據各歷史階段材料的不同情況,《夏商周年表》要達到對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較準確的年代;
對商代後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較準確的年代;
對商代前期,提出比較詳細的年代框架;
對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夏商周斷代工程集中了9個學科12個專業,200多位專家學者聯合攻關。
他們將以歷史文獻為基礎,把我國曆代典籍中有關夏商周年代和天象的材料,儘量收集起來,加以分析整理;
天文學家要全面總結天文年代學前人已有的成果,推斷若干絕對年代,為夏商周年代確定科學準確的座標;
考古學家將對和夏商周年代有密切關係的考古遺存進行系統研究,建立相對年代系列和分期;
在測年科學技術方面,主要採用碳14測年方法,包括常規法和加速器質譜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