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陳文哲手中這塊石板碎片,不是羅塞塔石碑的一部分,但是這一塊石板卻跟羅塞塔石碑一樣,出自同一座古埃及神廟。

這一塊石板,也是出自這座神廟的一塊壁畫當中。

更加準確的說,就是神廟之中的一塊淺浮凋。

可惜,這一塊浮凋,破碎的實在是很厲害。

當年那座神廟被人破壞,包括羅塞塔石碑在內,加上陳文哲手中的這塊碎石板,一塊被人打包裝箱,埋入了地下。

後來被那位士兵發現,才重新出世。

只不過,出世之後,它們跟儲存完好的羅塞塔石碑命運不同,它們被士兵、軍官、貴族私自瓜分了。

整塊的羅塞塔石碑吸引力世人的目光,掩蓋了其他小型碎石板的光芒。

所以,瓜分這些碎石板,也就成為了必然。

“這也怪不得西方人,認為古代埃及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人家有最早的文字留下來啊!”

古埃及象形文字,距今5000多年前,而我們的甲骨文呢?

我們現在發現的甲骨文,內容只是反映了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我國商代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

從現在發現的十幾萬片甲骨文字來看,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

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我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跟眼前這塊石板上的文字不同,在我國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

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五期。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

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

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

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說。

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

第二期:祖庚、祖甲;

第三期:廩辛、康丁;

第四期:武乙、文丁;

第五期:帝乙、帝辛。

只有商代,沒有夏代的歷史。

因為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發現夏朝的文字,所以在國際上,很多學者不認為中華文明有五千年文明。

如果按照他們的條件,有文字,能製作陶器等工具等等,那麼我們中華文明也就只有最多三千三百年的歷史。

這我們當然不認,所以後來才有了夏商周斷代工程。

我們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然而真正有文獻記載年代的“信史”,卻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

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見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此前的歷史年代,都是模湖不清的。

司馬遷在《史記》裡說過,他看過有關黃帝以來的許多文獻,雖然其中也有年代記載,但這些年代比較模湖且又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