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中華民族的瑰寶(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種文字到戰國末年,逐漸消亡。
秦漢文字改革後,絕大多數文人無法識讀。
加上內容是南楚方言,又多通假,更難辨認。
然後千百年來文人墨客,一直試圖去解讀這“天書”。
比如著名歷史學家、甲骨文專家郭老,鑽研3年,也僅只識得3字。
真品禹王碑,除了南宋當年那一位文人看過,其他人都沒見過。
現在我們能見的是後來凋刻的,現在陳文哲也只能是根據那份碑刻,來鑑定這塊禹王碑。
既然已經說是禹王碑,那麼大小、字型,應該都沒問題。
碑文9行,每行9字,77字,這些都對,最後末有寸楷書“右帝禹制”。
字型為蝌蚪文,即鳥蟲書篆。
這是一種奇特的古篆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於甲骨鐘鼎,也不同於籀文蝌蚪。
就是因為這麼奇特,才有人認為,這很可能是夏文。
可惜,發現的這種文字,實在是太少,也沒有相關遺址來左證。
就算是何致山寨刻碑,也幾經流失。
當年他將其置於嶽麓山,到明嘉靖十二年(1533),才有潘鎰剔土得碑,遂摹拓流行於世。
明代學者楊慎、沉鎰等都有釋文。
碑文主要記述大禹治水之功績,現在長安碑林、禹陵、法華山、黃鶴樓等處,均以此碑為藍本山寨。
這麼有名的一塊石碑,而且真正的石碑還消失無蹤,成為千古之謎。
那麼後世人會怎麼做?尋找是肯定的的,但是翻刻、造假更是必不可免。
禹王碑就是在傳說和翻刻間,它的真假及身世,逐漸化為了一個文化謎團!
因為它在華夏文明史上,太出名了,不僅古人對其極致推崇,就連近代人對其,那也是極致推崇。
甚至,到了當代,人們還將其定為了,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之一。
當然,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禹王碑”之所以如此出名,顯然是因為大禹,太過出名了。
其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太過偉大了。
隨便說幾個,便可窺見一二。
諸如大禹治理了上古大洪水,劃定了九州,製造了九鼎等等。
很顯然,中華民族對於大禹的尊崇,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所以,一旦有一塊碑文,被傳說與夏朝的大禹有關。
那麼此碑文,就一定會受到,歷朝歷代的我們國人的極致推崇!
更何況,據傳此碑文,還是人們為了紀念大禹治水而立。
且因為立碑的事情,還發生過大禹謙讓的趣事。
所在,在種種傳說,以及神秘因素的影響下,“禹王碑”的事情,總是能對歷朝歷代的名人、文人,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事實上,雖然“禹王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在歷史上,它的命運,卻是命途乖舛的。
而且,因為“禹王碑”身上,有太多太多的謎團。
故而,“禹王碑”的真假和身世之謎,歷來均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和關注。
需要說明的是,不管“禹王碑”身上有多少爭議,一些事情都真實存在,不是虛妄,不是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