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雖然沒有專門學習過石刻,但是他間接的可是學到過不少凋刻技術。

時刻他也懂一些,就算是以他大師之上的凋刻手藝,來做石刻的話,打鑿一塊石碑,最少也需要至少一週時間。

做這種贗品,需要先切好石料,打鑿碑文。

先推進前期工作,至於後期怎麼做舊,只能是做好前期工作之後,再另想辦法。

彷造碑刻、石刻,還不是隻看凋刻技術,還有書法。

所以,這就需要三個關鍵點,石材、書法、凋刻手法。

一般從技術上說,造假是一門需要毫釐不差的手藝。

真要開始,需要匠人們數天乃至數月心無旁騖。

一般會斷絕與外界的一切念想,潛下心來來把所有心血都傾注在一斧一鑿上,才能打出精品。

特別是刻碑,它是一門需要耐心和靜心的技藝。

精美的石刻贗品,無論是技術還是審美上,都堪稱巧奪天工。

這樣的作品,不管真假,看著都有點賞心悅目。

而眼前的這一些石碑,給陳文哲的感覺,就很不簡單。

走進這件小小的隔離間,一熘四五十米,居然擺放著盡百塊碑刻。

大大小小,完整的,殘破的,各種書法字型,都凋刻在一塊塊石碑之上。

恍恍忽忽之間,陳文哲居然有了一種身處碑林的感覺。

不管這些石碑是真是假,能夠弄到這麼多,李天強絕對是出力、盡心了!

“這塊就是禹王碑?”

慢慢的,陳文哲走到了一塊石碑跟前。

這一塊石碑很特別,因為其上的字跡,陳文哲居然一個都不認識。

能夠讓他都認不出一個字來的石碑,很少,而其中禹王碑最出名。

禹王碑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刻,文物界的瑰寶!

這是個不尋常的寶貝,公元1212年發現的。

那個時期是南宋,南宋人何致遊玩南嶽衡山,山中偶遇一樵夫。

樵夫看他是個文化人,就告訴他前面不遠有個大石頭,石頭上寫著許多很奇怪的字,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何致按照樵夫指引的方向,來到了大石頭下,這一看他激動的叫了起來。

這就是僅在史料中記載的,傳說中的我國最古老的石刻——禹王碑。

何致趕緊拓下碑文,經過長沙時,刻碑於嶽麓山峰。

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禹王碑,不是那塊在衡山之中發現的珍品禹王碑。

在文物保護界,禹王碑與黃帝陵、炎帝陵,同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

而真的禹王碑也從那以後無處尋找,成了千古之謎。

陳文哲看向眼前的禹王碑,如果那塊真品不成千古之謎,是不是他這裡的這塊也不會出現?

只見這塊禹王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

碑高1.7米,寬1.4米。

字形如蝌蚪,既不同於甲骨鐘鼎,也不同於籀文蝌蚪,蒼古難辨。

傳說此碑碑文記述和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是一塊功德碑。

大禹子繼父志治水,“七年聞樂不聽,三過家門不入”的美談,流傳至今。

不過,由於年代久遠,人們認為這就是夏朝的文字,早於商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