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神廟的潛浮雕(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古埃及,這幾種文字可以同時使用。
後來埃及遭到外族入侵,科普特文和阿拉伯語取代了古埃及文。
慢慢地,古埃及文在此後的1500年時間裡,便不再有人使用和認識了。
從古羅馬時代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對埃及文化十分欣賞。
但誰也不知道,那些碑刻上美麗的象形文字的含義。
對於怎麼翻譯出的這塊石碑內容,陳文哲還是很感興趣的。
因為他也想翻譯一下,自己手中這塊石板記錄的內容。
隨著回朔速度加快,陳文哲看到羅塞塔石碑被運到歐洲。
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人們研究古埃及文字的興趣。
有人發現象形文字中有一些橢圓形的圓框,對照已認出的古希臘文的專有名詞。
其中的陀羅密亞里山大,可以認定原框中的象形文字元號,一定是國王的名字。
最終一個叫商伯良的法蘭西,學者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秘密。
商伯良絕對是一個語言天才,9歲就開始學習古希臘文和拉丁文。
以後又掌握了希伯來文、阿拉伯語、科普特語和波斯語等。
他22歲時成為語言學博士,在1808年,商國良開始研究羅塞塔施碑。
他先找出書寫有托勒蜜名字的橢圓情況,對照希臘文,用拉丁字母讀出了托勒蜜的名字。
為了驗證正確與否,他選用了一塊坊間杯上刻有女王克里奧佩特拉的名字進行對照。
從那個名字上,他認識了幾個新的符號,並肯定了兩個名字中間同時出現象形符號的讀法。
後來她又陸續讀出了亞歷山、大、凱撒等許多人的名字。
經過反覆的比較,商博良逐漸從讀出人名發展到讀出個別的詞,最後讀出整句的話。
商不良還發現埃及象形文字、祭祀體、世俗體,只不過是一種文字的三種形式,它們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1822年9月,商國良從一個建築師那裡得到兩張象形文字踏板,這是從一個埃及神廟的潛浮凋上弄下來的。
商伯良很快就從拓本中,讀出了新王國時代的兩個國王的名字圖特摩斯和拉美西斯。
商伯良確信,他已基本掌握了古代埃及文字的奧秘。
1822年9月29日,張博良滿懷喜悅地在法蘭西學院,向世人公佈了他研究羅塞塔石碑的成果。
從此,這一天便被定為埃及學誕生的日子。
商伯良被公認為是古埃及語言學的奠基人,而羅塞塔石碑也被譽為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鑰匙。
從182年,商伯良成功破譯象形文字,經過幾代埃及學家們的艱苦努力,人們對古埃及文字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
後來,古埃及人的各種文獻不斷地被譯讀出來。
這使人們能夠對古埃及人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科技乃至日常生活進行全面的研究。
這樣古埃及文明的全貌,到十九二十世紀,逐漸重見天日。
看到這裡,陳文哲也大體明白,他手中的石板文字,應該可以翻譯出來。
只不過,這一塊巴掌大小的石板,雖然也同樣出自那位士兵之手,可以說是跟羅塞塔石碑同源,但是它不是羅塞塔石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