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互相影響,一脈相承(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件西周魚形尊,高15厘米,長28厘米,重1.1公斤。
魚尊魚身肥大中空,魚口微張,下唇處有一細小穿孔。
魚鰓飽滿,魚背鰭處開方形口,口上置拱形方蓋。
以魚之背鰭為方蓋捉手,足見古人之匠心獨具。
為使魚身有所附著,魚腹下設有兩兩相背、雙手捧腹作負重狀的四個人形足。
四個小人中有三人口大張,雙目圓睜,頭上蓄髮;
另一小人口緊閉、頭無發。
以表情誇張的四個小人做魚尊底足,生動而富有情趣。
魚尊通體滿飾線凋鱗紋,兩鰓處各飾一組簡化竊曲紋,以區別於魚身。
鈕蓋兩側蓋面上各飾一組完整的線凋魚紋,方蓋的邊緣各飾一龍紋,龍紋之龍頭在鈕蓋前部交會。
魚尊紋飾簡而不繁,準確精當。
這件寶貝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這算是一件融合三星堆古蜀地文化與中原文化於一體的青銅器。
像是這樣的東西,後來出土的還有不少。
不說其他,只是蜀戈,就有不少。
像是城固就出土了一件,屬於晚商時期的青銅三角援戈。
這種外表呈等腰三角形的援戈,又被稱為“蜀戈”,多分佈於蜀地及漢中等地區,尤其以蜀地為多,在中原極為罕見。
這或許正是周文王“伐蜀”“克蜀”,古先蜀人臣服於周後,雙方進行交流的物質遺存。
其中可能包含著大量的古先蜀人,向北遷徙的文化資訊。
古先蜀魚鳧國“神化”消失後,魚鳧遺民能北上建立國家,大概正是受了這部分先民遷徙的影響。
這座古國位於秦蜀古道“陳倉道”北端,而城固正好位於古道樞紐位置。
這座古國大機率是三星堆古國遺民,經城固遷徙後所建成。
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觀察,早期三星堆文化除繼承了當地寶墩文化因素外,還吸納了大量的其他外來文化因素。
如中原夏商文化、江漢平原石家河文化晚期文化,和陝北石峁文化等。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人員對三星堆遺址進行發掘時,在3號祭祀坑中出土了一件高達1.15米的雙手頂尊銅人像。
過去也出土過類似的銅像,可能因形體小不起眼,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這件頂尊銅人像,表現的是祭祀場景中的祭祀者形象。
頭頂青銅尊這樣的珍貴器物,並以此作為祭祀禮器,體現出來出來的是夏商文化禮制。
三星堆1、2號祭祀坑中,也出土過與中原青銅器製作技術,及形制相類的青銅尊。
還有與中原二里頭夏文化相似的鑲有綠松石的青銅牌飾等,說明中原青銅文化對三星堆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同上述青銅神樹等,所表現出來的《山海經》神話內容等中原傳統文化內容,也較為一致。
這一切的一切,都能表明,我們的文化都是故鄉勾連,互相影響,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