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互相影響,一脈相承(第1/2頁)
章節報錯
瘞埋亦作瘞薶,這是古代的祭地禮儀之一,其實就是埋葬的意思。
只不過在瘞埋之前,要舉行了最後一次燎祭,實際就是毀器。
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三星堆幾個祭祀坑中的器物,大都有火燒或砸打痕跡的原因。
與其被別人毀掉,還不如我們自己毀掉,就是這麼個意思。
現在陳文哲算是對於三星堆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特別是對於出土的那些文物,他甚至都知道這些東西是用來幹什麼的!
這一點,他可比那些三星堆研究院的研究員們更加清楚。
那些人還是靠連蒙帶猜的,而他直接看到了使用場景。
“咦?這是茶坪山?應該是龍門山、玉壘山吧?這是湔山?神仙嶺可是地標啊!”
這一次回朔,看到的畫面太熟悉了,因為這幾個地方都很出名。
當然,不止是出名,還主要是因為陳文哲知道,蜀王蠶叢至魚鳧,都是在湔山“神化成仙”的。
湔山就是位於今川都平原西緣的茶坪山,實系龍門山、玉壘山連體,乃湔江發源之處。
湔江是沱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自彭州關口以上稱湔江。
以下進入平原分為“湔江九河”,包括流經三星堆古城北的鴨子河、穿城而過的馬牧河等。
湔江發源地茶坪山,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現在依然還被鄉人稱為“神仙嶺”。
如果是之前,陳文哲還真不一定就知道這一切。
但是,三星堆太出名,進還看到了那麼多三星堆的彷制青銅器。
所以,他還真就瞭解了很多。
之前參觀三星堆青銅器的時候,他就看到過介紹,當年魚鳧王前往湔山神化的路線,都標識的十分清楚。
就是從三星堆遺址出發,自東而西沿今鴨子河—馬牧河—小石河到達關口。
由此穿越兩山夾江的天彭闕,然後從南向北沿湔江到達龍門山麓。
之後,再自西南向東北進入龍門山,以東寬闊的湔江河谷。
最後朔流而上,攀援至海拔高達4700餘米的目的地——神仙嶺。
這裡可是地標性建築,只要看一眼,對於陳文哲來說,就絕對不會認錯。
處於中轉站的今彭縣天彭闕,因兩山相對,地形險要,所以十分容易辨認。
而也是因為這種地勢,這裡遂成為魚鳧王“昇仙路”東西—南北向的轉折點,是所謂人間與鬼神世界的分界線。
龍門山東的河谷,是“化民”們賴以生存的漁獵採集區域,而高山峻嶺則是修身成仙的理想場所。
魚鳧國王率領國民進入湔山“神化”以後,留下了一部分魚鳧人向東遷徙。
之後在川都地區,形成了具有三星堆文化明顯特徵的十二橋文化;
還有一部分往北,經漢中城固,進入今西陝寶雞地區。
他們在西周時期建立了一個國家,現在在寶雞茹家莊發現有這一國的一座墓地,甚至還有銘文。
好像是從弓、從魚,就是射魚的意思。
另外,還發現有與三星堆近似的青銅立人像,這表示很可能二者有淵源關係。
在那一邊地區,特別是先前發現的古墓之中,也出土過不少文物,其中有代表意義的是一件青銅魚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