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章伯鸛射魚(第2/2頁)
章節報錯
柏灌族和魚鳧族政權交替之時,柏灌族在某一次戰爭中戰勝了魚鳧族。
或者說是柏灌族為戰勝來犯的魚鳧族,特意在這枚象徵至高神權的金杖上,鑄刻了伯鸛射魚圖桉,以鼓舞士氣。
另外,《淮南子·時則訓》說:“季冬之月……命漁師治漁,天子親往射魚,以薦寢廟。”
國君射魚一般用作宗廟祭品,射魚要在漁梁上進行。
這根金杖實際上就是一柄標誌著王權、神權和經濟、社會財富壟斷之權的權杖,為古蜀國政權的最高象徵物。
1號坑從坑內器物年代觀察,相當於盤庚至武丁早期。
因此,1號祭祀坑很可能就是柏灌王時期的祭祀遺存和器物坑。
2號祭祀坑,從坑內器物年代觀察,相當於武丁後期至西周早期。
與新發掘的4號坑,屬於同一個時代。
這個時期,應該是魚鳧王時期的祭祀遺存和器物坑。
坑內出土了,三件蜀王蠶叢“目縱”青銅人面像。
所謂目縱,是指眼睛如圓柱一樣,從眼眶中突出。
其中略小的一件,寬77.4厘米。
眼柱突出眼眶竟有9厘米,鼻樑上方還有1根高達68.1厘米的裝飾物,它整體高達82.5厘米。
蠶叢之所以“目縱”,可能和他原來居住在岷山上游的汶山郡有關。
此地水土嚴重缺碘,很容易導致人罹患眼球向外凸出的甲亢病症。
所以,有專家推測蜀王蠶叢,很可能是一個嚴重的甲亢病患者,於是便有了“目縱”的形象。
當然,這些都是推測,到了現在,還有更多的推測。
畢竟古蜀國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那麼他們的後代,難道也消失了?
這很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從種種跡象當中表明,我們就是他們的後代,我們並沒有消失。
其實,現代很多研究都表明,我們的文化一脈相傳。
只不過,古先蜀與後蜀之間,出現的空白期。
這就是《蜀王本紀》中,所謂的“神化”期。
也即世俗社會宗教化,世俗政權隱入山中。
這樣就完全蛻變為宗教神國,全體國民“化”為教民。
之前就提到過,古先蜀三代王,蠶叢、柏灌和魚鳧,都曾“神化”。
前兩代“神化”之後,都有新蜀王繼續統治沒有“隨王化去”的蜀民。
但最後一代魚鳧王,“神化”的規模空前。
他化民甚眾,以至於數百年都未能產生新的蜀王。
“神化”就意味著魚鳧人,在人世間的生活結束,意味著同過去得有個了斷。
推測上述祭祀坑所出遺物,除了極個別是原來的生活用品外,絕大多數如神像、青銅和玉石禮器等,原本都供奉在三星堆古城的宗廟之內。
從1號坑中的器物觀察,年代最早的是玉章、玉戈等,可以早到二里頭夏文化時期;
青銅器可以早到早商前期,晚的也在晚商早期,這意味著這些器物是長期存放在宗廟中的禮器。
宗廟祭祀既然到此終止,為防止世俗對神明的褻瀆和破壞,就必須對宗廟祭器進行瘞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