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瞭解龍,越是能夠清楚,龍活得也不容易。

從開始的神獸,到食材,直到滅絕之後,才慢慢的有了點地位。

而這點地位,還是從神秘學中來的。

因為滅絕之後,古人不知道龍這種生物是什麼了,所以慢慢的他的地位提升了。

後來又逐步完善,才能完全成為我們今天想象之中的、圖畫之中的和凋塑之中的形象。

而這種跟現代龍一樣的龍,完善之後留下記載是在明朝。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者,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

口旁有鬚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

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昇天。

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這時候的龍,不但長相定型,而且呼風喚雨、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純粹神化了。

大家知道,最近三星堆公佈了一批新的文物,其中就有大量的龍的形象。

這些藝術品是商周時期,關於龍的文化的強大補充。

但是有兩點需要明白,第一,龍在上古時候是一種常見的動物。

所以在三星堆中出現龍,並不是三星堆從屬於華夏文化的證據。

雖然很多人一直認為,三星堆是華夏眾神的最後光芒。

第二,三星堆既然是商周時期的藝術,那麼龍的形象就並不是作為圖騰而出現的。

因為這時候,還沒有出現龍圖騰。

李金鯉在這座博物館之中,設立的第一座展館,就是龍庭。

既然叫龍庭,那自然收藏的都是龍。

所以,這裡的龍,都是很有紀念意義的龍,而且是很多人都不瞭解的龍。

龍是華夏文明中古老的圖騰,關於龍的傳說多不勝數。

可古老的龍,古代的龍,很多人並不瞭解。

比如在興隆窪文化,出土了最古老的龍。

也就是有了它出土只有,紅山文化的玉豬龍,還有另外的三千多年前的所謂中華第一龍,就全都名不副實了。

興隆窪文化距今大約一萬年到七千年,與傳說中大約一萬年前的伏羲時代相當,比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更早。

這一點,比三星堆文化好要早。

這條龍的出現,意味著華夏文明在伏羲時代,就已經與內蒙、遼和hlj一帶有密切聯絡。

提起興隆窪文化,很多人覺得陌生。

興隆窪文化因為內蒙自治區赤峰ahq寶國吐鄉興隆窪村得名,時間上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年代是前10000—前7000年。

興隆窪文化出土了大約八千年前的石塊堆塑龍,這是我國目前最早的龍形文物。

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玄武岩自然石塊堆擺而成,全長19.7米。

它整體造型昂首、張口、屈身、弓背,尾部若隱若現。

這條龍就是考古不斷挖出的一套上古真龍,它最早出現於8000年前。

龍在中華文化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自古便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視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龍的形象,出現得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早。

商代的甲骨文中,便出現了“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