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甲盤”的返鄉之旅考察有據、流傳有序,實屬難得。

所以,陳文哲並沒有認為,他眼前的這件,就是真的。

雖然不認為真的是真品,但是這一件肯定也是老彷。

陳文哲看著其內的銘文,這東西要想彷的好,必然要有所瞭解。

如果不懂這上面銘刻的鐘鼎文,稍微一疏忽,就有可能出現錯誤。

所以,鑑定青銅器,如果有足夠的知識底蘊,那麼最簡單的就是看其內銘文。

書寫、字形、字義、組詞、斷行等等,都有可能出問題。

當然,其他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模彷的手段。

青銅器存在幾千年,最起碼從宋代就知道這是寶貝,所以之後一直都有彷制者。

流傳到現在,各種彷制手段,都應運而生。

可不管再好的手段,都有高低。

陳文哲看的十分仔細,因為他居然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這就是他的眼力,如果有明顯的錯誤,他肯定一眼就能看的出來。

“兮甲盤”的銘文記述了西周的官制、戰爭、封賞、稅賦、奴隸、貿易管理等諸多細節銘文。

如果不是行家,肯定會出錯。

可這一件,怎麼看都不像是彷品。

此時陳文哲想起來了關於《兮甲盤》的一個傳聞,主要是其真偽的爭論。

製成於西周、出土於宋代的兮甲盤,到元朝時,被書法家鮮于樞收藏。

而自民國收藏家陳介棋收藏以後,這件盤子就遺失了,只有拓本存世。

現在在霓虹書道博物館,就儲存有一件叫做“兮甲盤”的青銅盤。

但是經過考證,該盤和陳介祺先生儲存過的那件兮甲盤是兩回事,現存霓虹書道博物館的青銅盤是偽造的。

真正的西周晚期《兮甲盤》的拓片,可以看見陳介祺和吳大澄的印章。

這證明該拓片出自原《兮甲盤》,因此是真實的。

該拓片與霓虹書道博物館所藏“兮甲盤”對照,證明該盤是偽造的。

在香江中文大學文物館內也有一件青銅器盤,與傳說中流失的《兮甲盤》,在尺寸、銘文、紋飾上,有著驚人的相似!

當我國鐘鼎古器鑑定專家杜廼松,與香江中文大學教授王仁聰教授,對該盤進行鑑定的時候,發現這件“兮甲盤”也是偽造的。

盤子銘文是偽造的,採取一種腐蝕法。

他們做這個銘文,它就是用硝酸或者是用三氯化鐵。

這樣的強酸,在上面按照字口一個筆道一個筆道來腐蝕。

硝酸強酸碰到金屬物,這些金屬物就會腐蝕了,筆道就會出來。

鑄造假字的時候,若用刀鑿刀刻,就容易顯示出刀鑿痕跡。

用腐蝕法,這個毛病就可以去掉了。

但也會出現不少的破綻,比如筆劃過肥,或筆道出不來。

香江中文大學這件器物,雖然是一件真實的銅盤,但並不是西周的那個傳世的《兮甲盤》。”

香江中文大學文物館所藏的偽“兮甲盤”,盤上銘文的破綻是最好的證據。

該盤銘文是依據《三代吉金文存》中兮甲盤真銘,而偽作出來的。

偽銘利用了腐蝕法,在偽作銘文中出現了不少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