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盂鼎上的這些銘文,當中很多字形,陳文哲看的並不太清楚,也有一些是不認識的字型。

可是,這樣的銘文,已經算是儲存很好了吧?

畢竟看這些銘文,還是能瞭解大體的意思的。

當然銘文不止是這一些,總共三百九十多個字,很多陳文哲不認識,但是他能看懂。

整個銘文記錄的事情很完善,只是推理就可以弄懂意思。

大意是:盂在周廟向康王報告征伐鬼方的戰果,兩次戰役共執獲敵酋三名,俘一萬三千八十一人,獲馘四千餘,另獲車、牛、羊等。

王命訊敵酋,酋答因周人先開邊釁,故而叛周。

訊後將敵酋斬首,獻於宗廟。

康王祭祀後,對盂賞賜,盂作此鼎以紀念。

這其實才是大小盂鼎命名的關鍵,人家的主人就是盂氏。

大小盂鼎銘文中,提到了盂的祖父,名為“南公”。

所謂“南公”實際上是“南宮公”的簡稱。

就像周公、召公一樣,屬於族氏名+爵稱的稱謂方式。

學術界普遍認為,這兩件盂鼎鑄造於周康王時期,那麼鼎的主人盂也活躍於此時。

銘文中提到,特別是大盂鼎重提到,南公是盂的嫡祖。

因此作為祖父的南公,應當活躍在康王祖父——周武王在位時期。

徵諸典籍,這位南公就是南宮括。

在以武王伐紂為背景的神魔《封神演義》中,南宮括作為凡人武將顯得面目模湖。

他與總在臺前的哪吒、楊戩、姜子牙等相比,他更像是一個沒有什麼存在感的群演。

但是在史籍中,南宮括卻可稱得上地位煊赫。

《尚書·君奭》提及周文王的名臣時,這樣寫道:“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

《論語·泰伯》中孔子談論前代賢臣時舉例:“武王曰:‘予有亂十人。’”

鄭玄注引馬融說:“謂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大顛,閎夭,散宜生,南宮括。”

可見在周初,南宮括是與周公、召公、太公(姜子牙)等齊名的大臣,地位相當隆崇。

到了司馬遷的時代,南宮括的形象更加豐滿。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滅商後施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賑貧弱萌隸。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不難看出,南宮括被委以處理財政相關事務。

唐蘭先生據《史記·管蔡世家》《左傳·定公四年》以及《白虎通·姓名說》等文獻認為,南宮括是周文王少子,名為聃季載,又稱南季載,在周成王時為三公。

從此推測,他居住於周朝南宮一帶,因居地為氏。

大盂鼎銘文顯示,盂作為南宮括的孫子,在周康王時受命掌管軍政、訴訟。

而小盂鼎銘文告訴我們,盂曾統帥軍隊討伐鬼方,獲得大捷。

周昭王時代的中方鼎銘文有“唯王命南宮伐反虎方之年”,這裡統帥軍隊討伐虎方的統帥就是盂。

出土於南河平頂山應國墓地的柞伯鼎,也是昭王時器,其銘文也有“王命南宮率王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