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張三甲終於不負眾望的,奪得了武狀元的好成績。

回鄉的武狀元張三甲,名聲傳遍了鄉里鄉外,老百姓們都以他為榮。

甚至當地的官府,親手給他做了兩塊牌匾,來讚揚他的武術高強。

這兩塊牌匾,分別是御前侍衛、還有狀元及第。

只不過武藝精湛的張三甲,並沒有施展過多的才華。

張三甲天天忙於應酬,迎來送往,回鄉十幾天便患了重病,臥床不起,多方診治無效而死,享年22歲。

這又是一個傷仲永的故事,看著也十分遺憾。

但是,這些其實並不重要,對於陳文哲來說,只要能夠證明,有人能夠舞的動一百八十斤的大刀就可以了。

其實這樣的事情,近代歷史上還有好幾例,最出名的,能記錄在歷史上的也還有一位,就是十分出名的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這個名號,只要上過中學的國人,都應該知道。

但是,都知道大刀王五的名號,卻很少有人瞭解,大刀王五的大刀,到底有多大。

其實,大刀王五用的大刀,足有百斤之重。

百斤大刀,名號“青龍偃月”。

捕獲,他這個不是關聖人那把。

而且王五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清末十大武林高手之一。

王五的真名叫王子斌,是北河滄州人,大家現在都知道滄州是武術之鄉,其實歷史上一直是。

但是王五並不是出身於武術世家,十二歲的時候,剛到燒餅鋪當學徒,其實已經錯過了武術開蒙的最佳年齡。

但是滄州既然是武術之鄉,自然有很多武館和鏢局。

十二歲的燒餅學徒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當個鏢師,走南闖北,在鏢車前面喊“威武”。

直到十五歲的時候,王五才開始到滄州有名的成興鏢局偷看鏢師練武,被鏢局掌櫃李鳳崗發現後收他為徒。

當了鏢局掌櫃的徒弟,王五自然也就有了走鏢的資格,並且學到了師父的拿手絕活六合拳。

直到王五三十歲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叫西山董的師父,才開始學的單刀刀法。

由於王五武勇彪悍,臂力過人,一般的單刀到了他手裡輕的像稻草,於是他就請著名的鍛造師打了一把大刀。

那位鍛造師打造的雖然是一把短柄鬼頭單刀,但是刀寬背厚刃薄,重量更是達到了一百斤,遠超傳說中的“大關刀”,於是江湖上也把它叫做青龍偃月大刀。

正是靠這把超級青龍偃月大刀威震江湖,所以人們就把王子斌喚作大刀王五了,往後咱們也這麼叫。

只不過,英雄的下場往往不好,最終還是慘死。

這些其實也不重要,畢竟那個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我們看的,還是國人的精神。

王五不虧大俠之稱,而他的那把大刀,也應該能夠說明一些事情。

像是這樣天生神力的古人,其實有很多,而且一般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

比如說岳飛,《宋史》上記載:“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於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