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即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

這件帶鉤是東漢(公元25年220年)的青銅鑄品,現為吉省博物院鎮院之寶之一,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這件東漢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長15.7厘米,全身嵌有11顆寶石,分別為紅寶石、藍寶石、綠松石。

文物正面分為三部分,首部似鷹,眼窩嵌兩顆黑色玉石珠(紅寶石),前額嵌一綠松石,羽用金銀絲錯成。

鉤身作鳥喙神人,眼窩嵌藍色寶石,額鑲一滴水狀綠松石,雙手抱魚,作舂食狀。

魚身通體以金絲填成鱗片,體側嵌二銀片,似滴水狀。

魚置於“神人”懷中,能活動而不脫出。

尾部作飛鳥,口含一藍色寶石;

雙足、雙翅捲曲向後成環形。

文物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圓鈕,鈕面錯銀,作捲雲狀,中心嵌一紅寶石。

上部腹面錯金銘文“丙午神鉤,君必高遷”八字。

下部飾飛鳳,頭足錯金,翅、尾和體部錯銀。

造型優美,鑄工精巧。

加之通體錯金銀,鑲嵌寶石,是一件十分罕見的珍貴工藝品。

這麼複雜的一件銅帶鉤,用到的工藝更是不少。

陳文哲對於工藝更加看中,其中錯金銀工藝,源於商周時期,興盛於春秋中晚期,現已發現兩種工藝手法。

比如鑲嵌法,就是其中之一。

已發現的我國古代金銀錯青銅器,有的是採用鑲嵌的裝飾方法,又叫鏤金裝飾法。

一九七三年,我國著名學者史樹青,在《文物》上發表了一篇《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主要就是談這種方法。

其製作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

第二步是鏨槽。

第三步是鑲嵌,即在槽內嵌以金銀絲或者金片。

第四步是磨錯。

再就是塗畫法,這是漢代金銀錯的主要裝飾手法。

這從漢人對“錯”字的解釋:“錯,金塗也”,就可以看出來。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金塗”法主要工序也有好幾道。

首先是製造“金汞劑”,再就是金塗、金烤,現此法通常稱為“鎏金”。

現在全國雖出土發多件相似形制的“丙午神鉤”銅帶鉤,但只有這件儲存最為完整精美,舉世無雙。

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是東漢帝國命工匠製作完成後,賜予東北地區地方政權——扶餘國(夫餘)國王或者貴族的賞賜品。

這件寶貝是宮廷錯金銀技藝的典型體現,代表著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與統治。

陳文哲看到的這兩件,雖然不如丙午神鉤精美,但是形制一樣,從此也可以看出其珍貴程度。

這樣的寶貝,陳文哲自然是一眼就看出來了。

那麼他看到的特別的帶鉤可是三件,很顯然第三件也不簡單。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