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省彩陶的製作,所使用的工具不僅有硬毛製作的硬“筆”,還有用軟毛製作的軟“筆”。

否則,半山、馬廠型別細密的網格紋、鋸齒紋等都無法完成。

從細長流暢的線條中可以看出,當時繪彩的“筆”很可能是用狼、鹿之類的毛製成的長鋒硬筆,並具有較好的凝聚性。

在我國的傳統藝術中,彩陶是最早將圖案與器物造型結合的原始藝術作品。

繪製彩陶時,先民們非常注重圖案與器形、視角的關係。

並已注意到了圖案,在不同視角下所產生的視覺效果。

所以,繪製設計出了無論從哪個角度,正平視還是俯視,都可以看到好的畫面,併力求達到圖案的構成與器形相協調。

根據器形不同,確定設計其裝飾部位及圖案花紋。

因史前社會並無桌案之類,故物品多置放在地面或小土臺上,與現代擺放位置截然不同;

還有,史前先民多席地而坐,自然視角也有著明顯的區別。

因而,繪彩重點多在器物腹部及以下部位。

如仰韶文化的盆缽等,視線侷限於口沿與腹部,所以僅在視線所及部位繪彩;

馬家窯型別的盆,大口淺腹,因俯視內壁更為清楚,因此多以內彩為主,簡練的外彩為輔;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瓶形器物造型瘦長、腹部斜直、器體不大,整體一目瞭然均可納入視線。

因而從口沿至下腹,大部分施彩或通體施彩;

半山型別的甕、大圓鼓腹造型,因在置放於地面時下腹基本被遮擋,故在中部以—上繪彩。

工匠在繪彩時,不可能是隨意塗抹的。

依據器物的造型,對口沿、頸部、腹部的花紋及內彩,應該有事先的設計與構思。

將圖案的位置確定之後,把器物的彩繪部位根據需要加以分隔劃分、定點,然後進行繪畫。

繪畫時先繪主題圖案,再補充勾畫與主題協調,且相輔相成的輔助紋飾。

根據對彩陶圖案的觀察研究,其實是可以推測出具體繪彩過程。

比如等分或分隔,彩陶除個別器物外,均為圓形器物,基本是由多組紋飾構成橫向展開的彩繪帶,少數彩繪為縱向。

所以,首先要設法將彩繪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隔,然後再分組繪畫紋飾。

由於器形各異,等分的方法也不同,豎長型器物多以橫向平行線,從上到下將彩繪部位分隔;

橫寬型器物,則以縱向平行線,將器物由左向右等分。

彩繪的圖案帶有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和多等分,都因主題圖案紋飾而定。

有些圖案較為簡單也易劃分,如魚紋盆,把圓周橫向分為二等分,繪兩組相同紋樣的魚;

花瓣紋彩陶盆是先用垂直線,將器物腹部橫向二等分,之後再四等分、八等分,最後繪成八組花瓣紋圖案。

還有些器物的彩繪部位,為單數分隔。

如永靖三坪出土的被稱之為“彩陶王”的彩繪甕,它以平行線將彩繪部位,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之後再分部繪彩。

等分線或分隔線,不僅可作為各部位不同圖案的間隔線,又成為邊框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

半山、馬廠型別的圖案繁密複雜,等分或分隔極為精細。

如廣河地巴坪半山型別連續重弧紋彩陶甕,需將圓周等分為11份,可見當時此項工作的難度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