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景鎮以外,還有一些窯口利用了自身的優勢,借鑑鈞窯的某些特點,創燒成功的一種類似於鈞瓷而非鈞瓷的作品。

歷史上著名的仿鈞有粵省石灣窯,蘇江宜興窯,江浙鐵店窯等。

江浙鐵店窯是南方唯一一個形成規模的仿鈞窯窯址,但是它的藝術標準,美感完全達不到一個水準。

鐵店窯仿鈞窯產品最早出現於元代,造型頗多,裝飾粗獷大方,均為拉坯輪制。

所以大型器物如花盆、瓶類等內壁多有泥條痕而外部光潔。

小型器物內外修飾平整,圈足部分採用挖底修削。

鐵店窯地處江南,江河交通便利,其生產的瓷器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國外,成為重要的外銷商品。

粵省石灣窯的仿鈞作品簡稱“廣鈞”,始於明代中期,盛於清代康雍時期。

廣鈞以石灣當地陶泥為胎,施底釉和麵釉,並一次燒成。

呈色以藍為主,摻雜以紅、紫、白等顏色,以茄皮紫、石榴紅、檳榔紅、回青等色為上等,代表作為“雨灑藍”。

造型以洗、瓶、爐、樽為主。

《飲流齋說瓷》一書中這樣描述廣鈞:“鈞窯以紫勝,廣窯以藍勝。”

所以廣鈞,又有“藍鈞”之說。

廣鈞有一個紅釉仿鈞瓷碗曾被誤作宋鈞,收錄於《猷氏蒐集古陶圖譜》,可見其水平。

蘇江宜興窯仿鈞的作品簡稱“宜鈞”,始於明代中期,盛於清代乾嘉時期,由鼎山鎮歐子明創燒。

它以紫砂和白泥為胎,施底釉、面釉,在溫度1200℃時燒成。

釉色有天青、天藍、灰藍、月白、葡萄紫等,色澤乳濁瑩潤,類於鈞釉。造型多為瓶、樽、盤、花盆等。

鈞瓷以其獨特的魅力,引得古往今來無數人沉迷。

古人對於鈞瓷的仿製,可以說是遍佈每個時代。

發展到現代,鈞瓷的仿製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有很多人並不是為了傳承鈞瓷文化,而是為了謀求利益,大肆造假。

但是,真想要仿的好,還真是不容易。

不用說,坊鈞瓷最為巔峰的時代,就是雍正朝。

清雍正朝官窯瓷器,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每每都有大膽創新。

雖然僅存13年,但粗湛絕妙,無與倫比。

尤其是顏色釉方面,成就卓越。

雍正朝仿古創新,新添十數種鮮豔的新釉色。

這些釉色也代表了雍正官窯的最高水平,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至今沒有人能夠超越。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雍自朝顏色釉的高度發展呢?

除了正處在康乾隆盛世,國庫充盈的因素以外,其實還有三方面的原因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就是雍正皇帝的個人喜好,在封建社會中,皇帝的個人喜好,往往可以影響整個朝代工藝美術的發展傾向。

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僅僅沉湎於自我欣賞。

而最高統治者的審美,則可以貫穿到所有的宮廷藝術品的製作中。

雍正皇帝學養深醇,眼光極高,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對御用顏色釉情有獨鍾。

上有所好,下必從焉。

御窯場把皇帝的喜好,作為色釉調配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