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基本一致,幾可亂真(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果為“鈞魂”二字定義的話,那麼龍永圖的一番話,就可以借鑑一下。
“它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窯變神韻,在某種意義上,傳達了古老的華夏所堅持的那種,厚重質樸和與時俱進的精神。”
歸納總結一下也就是說,鈞窯確實存在,但是在宋代的時候不是這個名字,還沒有成體系的出現這個名牌效應。
宋、金、元三朝,鈞窯瓷器一直處在飛速發展之中,而且這三朝的鈞窯瓷器均有不俗的藝術表現。
這三朝鈞窯器物的發展,可以透過四方面的對比分析,深入瞭解到宋鈞和元鈞的區別之處都有哪些。
只有明確知道它們的不同,才能真正認識宋代鈞窯瓷。
北宋早期是鈞窯瓷器的初創歷史時期,其燒造源頭甚至可以追溯至遙遠的唐代花釉瓷。
早期的鈞窯瓷器遺址,一般都集中在今禹州八卦洞一帶。
此時所燒造的仿古瓷器,其特徵大多與北宋汝窯、官窯和定窯瓷器極為相似。
而且鈞窯釉色的特點,在此時也已經初步形成。
北宋晚期,是鈞窯瓷器的成熟時期。
此時鈞窯瓷器的施釉情況,較早期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一般都是通體施釉,支釘支燒。
另外,由於釉層較厚,燒成之後就形成了所謂的“蚯蚓走泥紋”現象。
滿釉支燒與蚯蚓走泥紋,是這一歷史時期的重要釉燒特色。
北宋晚期,鈞窯瓷器的燒造量有所增加。
所以給鈞窯器物的尺寸分類,就顯得尤為重要。
即在鈞窯器物底部,劃上數字符號“一”至“十”。
例如,在同一類鈞窯瓷器造型中,數字“一”字表示口徑最大的,而數字“十”則表示口徑最小的。
花盆和盆託,除了底部有口徑大小的編號之外,在足內也刻有配對的另一個編號。
此外,以存放地作為款識刻於鈞窯器物的底部也是非常常見的,如“奉華”、“省府“等款識。
金代的鈞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的影響下繼續燒造,但是由於戰亂的原因使得鈞瓷胎質較差,造型大多也不太規整。
公元1184年,金代官方將禹州改為鈞州,雖然100多年之後,明代又將這裡更名為禹州,但是鈞窯卻因此而得名,而後再也沒有更改過名稱。
元代鈞窯瓷器的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局面。
不僅禹州當地繁榮發展,甚至生產盛況遍及到了整個華北地區,元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北方瓷器主打品。
由於元代鈞窯瓷器的銅紅窯變大量出現,這也促使了景鎮釉裡紅瓷的進一步發展。
元代鈞窯系瓷器與宋代鈞窯瓷器,各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所以諸多方面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造型方面,宋代鈞窯瓷器所燒造的造型,大多以各式仿古器物為主。
而元代鈞窯瓷器的側重點,主要放在日常器物上。
此外,元鈞比較崇尚造型碩大的器物,而宋鈞與元代不同。
造型特殊的器物,如梅瓶、高足杯、三足爐等,多見於元鈞,而少見於宋鈞。
胎釉方面,宋鈞的胎色較深且胎質較密;
在口沿和足部釉薄處,胎骨呈現出一種“芝麻醬色”,而元鈞胎骨色較淡且胎質比較粗松。
宋鈞的釉色十分豐富,尤其是海棠紅、丁香紫等非常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