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的大,也是十分出名的。

“(蘭花)盆盎須覓龍泉、均州、內府、供春絕大者,忌用花缸、牛腿諸俗制。”

“古銅漢方瓶,龍泉、均州瓶有極大高二三尺者,以插古梅最相稱。”

鈞瓷器物碩大,也是難以取代的特點。

史學家談遷曾記錄一則趣事:一年春天,有個江陰人帶著一個高達數尺的鈞瓷瓶求售,索價十金(一金為一兩銀子),遭到取笑。

孰料此際大內牡丹盛開,嘉靖皇帝急於找個合適的花瓶,宦官便找來這個瓶子,嘉靖皇帝十分滿意。

江陰人抓住機遇,把價格提升到二百金。

皇帝指示宦官,先還價一百金,如果對方不肯,再加五十。成交了。

鈞瓷影響力的擴張,與明代鈞州繁榮的制瓷業密切相關。

早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程本立詩云:“春風汴橋柳,臈酒鈞州甕。”

這個時期鈞州陶瓷,已成中州風物象徵。

《明會典》記載,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又奏準於河南鈞、磁二州各委官燒磁炮五千個”。

“鈞州每年造瓶、壇、缸共一萬七千二百八十三件。”

鈞州與磁州、曲陽作為制瓷業重地,負擔著朝廷日常用瓷和軍事用瓷的生產任務。

由於數量太大,歷年有所拖欠,朝廷不得不加以蠲免。

嘉靖年間,南河巡撫謝存儒,請求將鈞州陶瓷徵用數目折價為稅銀,鈞州人感激不已,立碑頌念。

現行高中歷史課本稱:“宋朝有五大名窯,即定窯、汝窯、哥窯、官窯和鈞窯……鈞窯在河南禹州,產品有的青中帶紅,華而不俗,稱為‘鈞紅’;有的以天青或月白與紫紅色交相掩映,別緻美觀,稱為‘鈞紫’。”

宋代“五大名窯”的說法,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皇帝稱郊壇太廟及內廷陳設的禮器“式範鄙陋,殊乖古制”。

要求選取《宣和博古圖錄》等古籍及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均(鈞)、定各窯器皿款式,予以仿製。

鈞窯器物雖未能入選,但得以與柴、汝、官、哥、定諸名窯相提並論。

清康熙年間,高士奇在《酬蒼林宋均窯瓶歌》中,將一件僧寺中發現的鈞瓷瓶定為宋代御藏。

“異哉均州舊時造,幾經兵燹猶完形。蒼公為言出內府,亂離遺棄等塵土”。

乾隆皇帝偏愛鈞瓷,認為是宋窯一種。

內府所藏鈞瓷上,他多次刻詩留念。

“均窯都出修內司,至今盤多碗艱致。”

“趙宋均窯制硯臺,面平去釉有池隈。”

“越器曾稀見,宋窯今始題。”

所以,清宮收藏,被視為“北宋官鈞”的典型。

到了清末,宋鈞地位已不可撼動。

收藏家陳瀏說:“古窯之存於今世者,在宋曰均,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龍泉……”

鈞瓷居宋代名瓷之首,大件備受推崇,小件也成秘玩。

“均洗高約二寸許,寬不過三寸,長不及五寸。馬腳船唇,便於行匣。寂娛清秘,亦殊可貴。”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為慶祝慈禧太后六十壽誕,南河南陽鎮總兵崔廷桂在神垕定製鈞瓷九鼎,禹州知州黃璟親到現場督辦。

在神垕,他看到這樣的情景:人們於雨後的古窯遺址搜尋鈞瓷殘片,“得片瓦爭相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