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漆器,仍沿襲了楚人尚赤的風俗,以紅色為主調。

豔麗的紅與黑相配,光亮照人,輔以赭、灰綠等色。

這些色漆用丹砂、石黃和鉛粉等礦物顏料與漆和油調和而成。

從發展趨勢看,時間越早越與楚漆器風格接近。

馬王堆2號墓主人下葬年代,早於1號、3號墓主人。

其漆器風格與湖沙戰國晚期楚漆器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1號、3號墓漆器風格,更顯漢文化特點。

至漢武帝理政以後,接受五德終始說,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釋出詔令,宣佈“改正朔,易服色”。

《史記·孝武本紀》載,太初元年,“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尚黃”。

於是,就以法令的形式確立起尚黃的制度。

也就是說,我國人以黃為尊貴的思想意識,就是確立於漢代。

這種思想觀念的改變,也影響到漆器裝飾的變化。

漢武帝以後,便出現了以黃為主色調的漆器。

與西漢早期常用對比強烈的正紅、正黑色相比,西漢中晚期漆器,用色光滑、細膩、腴潤。

這一時期很少用正黑、正紅。

而是大量地採用醬紫、褐、黃褐、黑褐等為底色繪製圖案。

其他或是在硃色地上繪黃漆,在黑地上繪褐漆,漆繪色與底色色階跨度不大。

如湖沙望城風篷嶺1號王室墓,出土的彩繪漆盤,盤蕊中黃褐漆色上朱、黑繪雲龍紋。

在褐漆底上朱繪捲雲紋,其色階跨度較小。

這時期的漆繪,尤其是一個雲的世界,曲線、長線、細線的世界。

雲紋不再是具體的形象,而是抽象線條的構成,這是西漢中期漆繪的一個顯著特點。

既然色彩都改變了,那紋飾圖案的傳承與變異自然也不可避免。

雲氣紋為漢初主流紋飾,雲紋在戰國中期以後開始流行,或許是人們對天人關係的態度發生轉變的緣故。

春秋以前的“畏天命”意識漸為“天人相與”(孟子、“天人合一”(莊子、“天人相分”(荀子的觀念所替代。

加之楚人好鬼神,俊逸飄灑,依附於漆器上的雲氣鳳鳥紋正好成為楚人抒發浪漫的物件。

從馬王堆漢墓漆器看,漢初雲氣紋得到更大的張揚。

漢人好神仙,雲氣紋中加畫各種神獸和神仙,構成一種新的被稱為“雲虛紋”的吉祥圖案。

雲氣紋還與其他紋飾結合,形成雲龍紋、雲鳳紋等紋樣。

據統計,馬王堆漢墓漆器上的雲氣紋,有十幾種之多。

這些雲氣紋猶如行雲流水,運動感極強。

流雲飛動的裝飾,成為這時期漆器紋飾最明顯的標誌。

此外,羽化昇仙、狩獵紋等也各具時代特點。

漢武帝以後,漆器紋飾出現了變化。

這一時期一改漢初藝術風格,出現了宣揚孝子、義士、聖君、四靈、五靈和富有生活氣息故事題材的圖案。

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尊崇儒家、信奉道教、“三綱五常”、“忠孝仁義”的倫理道德觀。

這時流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