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直徑35.2cm,為器表黑褐色漆器,並將施油彩繪的金箔紙貼於其上。

妝奩各處都以金、白、紅三色繪製雲氣紋,其它各處都塗紅色漆填充。

“雙層九子奩”分上下兩層,在上層發現手套三雙、絲棉絮巾、組帶、絹地“長壽繡”鏡衣各一件。

在下層中為化妝品區,其中有凹槽9個。

每個槽內都有小奩,奩內的化妝品包括胭脂、粉撲、梳子、篦子、針衣等。

首先是角梳,這個容易辨認,因為到現在我們還在使用。

在一號墓中,出土了梳篦三套。

其材質有角質也有木質的,形狀多為馬蹄形,都是盛放在同為馬蹄形的小奩中。

透過研究發展,漢代人很講究,角質梳子與木質梳子是分開用的,木質梳子可以梳溼頭髮,而角質梳子可以梳理幹頭發。

不知道這一點現代人有幾個知道的?又有幾個能夠有這個講究的?

現代就算是貧民之家,都可以買一些牛角梳,這個可是用來梳理幹頭發的,一定要記住了。

當然,塑膠梳子就無所謂了,跟牛角梳差不多,不講究的怎麼用都可以。

這種古代的梳妝盒之內,或者說是收納盒之內,除了梳子,最容易辨認的就是銅鏡。

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三面鏡子,一面為角質鏡,另外兩面為銅鏡。

其中的龍紋銅鏡直徑長19.5厘米,被單獨放置在盛裝器皿中。

這面鏡子鏡面光滑平整,清洗後仍能反射人像。

背面則是由龍紋與雲紋雕成的圖案,並在紐上安裝兩條絳絲帶,應該是古人當作修飾所用。

再就是針衣,小奩中還有一件別緻的“針衣”。

它可不是一件針織的衣服,而是針線的“衣服”,用來放置針線。

這個只要是稍微瞭解,也可以辨認出來。

&n,寬8.8cm,為細竹子編成的簾狀。

兩面有綺羅相蓋,腰上一絲帶,一為白緣,一為赤緣。

兩方可以對摺,屬於極為精緻的生活器物,用於縫補衣物美化貴族的裝束。

再之後的東西,就不容易辨認了,比如棕茀。

墓中出土的棕茀是由棕絲捆紮而成,其大致狀態有些像我們生活中的毛刷。

用來捆束棕茀的柄部是用黑漆髹成的,並環繞數圈紅色螺紋。

棕茀的用途一直存在爭議,有專家認為它是用來修飾鬢髮的毛刷。

而另一部分專家則認為,它是用來蘸頭油刷頭髮的,類似於現代人的髮蠟。

最後是角質鑷,別以為鑷子是現代人才發明的,早在2000年前,古人就已經發明瞭精緻的鑷子。

墓中所出土的鑷子為角質,全長約為19.9cm,鑷子頭為尖錐形,另一頭為隨意安裝拆卸的鑷片,屬於錐鑷兩用器材。

錐部與鑷子相連處,還被工匠特意雕製成鳥頭,並刻著幾何形圖案,展現了辛追夫人精緻典雅的貴族生活。

辛追夫人墓中出土如此多的“化妝品”,足可見這位老夫人的優越生活。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