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葬鼎反映了墓主人的等級身份,體現了漢初明器制度。

這說明漢代在承傳先秦禮制的同時,出現了變異。

到漢武帝以後,漆器品類上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西漢後期墓葬根本不見漆鼎。

漢初漆器組合,也仍有一定禮教含義。

如漆匜、盤同出,說明完全繼承了先秦沃盥之禮。

《儀禮》各篇均有設洗、沃盥、祭祀等禮,進行沃盥是一項重要禮節。

自上澆水器是匜,下面接水器為盤。

所以先秦墓葬中盤、匜常成套出土。

馬王堆1號漢墓東邊廂和北邊廂,共出土了2件漆匜。

東邊廂也出土了平盤2件,北邊廂出土了漆盤。

沅陵侯漢墓中的漆盤、漆匜同出,說明至少在漢初仍沿用先秦沃盥之禮。

西漢後期對此種盥洗方式加以簡化,匜、盤並不同出。

如西漢後期泉陵侯墓只出漆盤,不出漆匜。

再如先秦貴族墓葬,常見幾杖。

通常是憑几設於座側以憑倚身體,杖為依託人身之物。

這二物皆為禮器,故《三禮》中常“几杖”連文。

《禮記·曲禮》:“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

馬王堆1號墓北邊廂几杖同出,望城坡1號漢墓、陡壁山1號漢墓几杖同出。

說明漢初墓中几杖同出的情形,確是繼承了先秦遺制。

而在西漢後期墓葬中,已再無幾杖同出的現象。

此外,笭床為楚墓中常用的一種喪葬用具,楚人信它有吉祥避邪之用。

到漢初,人們仍沿用這種觀念和習俗。

如砂子塘1號漢墓和陡壁山1號漢墓的內棺底板上,均置雕花漆笭床。

這些底板上的圖案,復原之後似為“祥雲拱璧”,與湖沙楚墓漆笭床十分相似。

漢初高階貴族墓葬中,出土的上述漆器用具,表明根深蒂固的先秦禮制,在經歷了改朝換代和血與火的洗禮以後,依然陳陳相因。

從這些墓葬所出漆器製品的整體情況看來,與先秦時漆器以禮器為主形成鮮明對比。

其差別是,其漆器品類已從禮器的圈子裡跳出來,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

先秦墓中常見的禁、俎和豆等漆禮器已蕩然無存,新型生活用具不斷湧現。

飲食器具有鼎、盒、盤、盂、鍾、鍅、壺、耳杯、盤、卮、具杯盒、勺、匕、豆形器。

盥洗器皿有盆、匜、沐盆;梳妝用品有雙層奩、盒、匣、梳、篦、簪。

日常用具有屏風、幾、案、杖、笥、箕、虎子、器座、硯臺。

娛樂用品有琴、瑟、築、排簫、竽、竽律、磬、鼓、六博、骰子、籌碼。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