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喪葬用具有棺、槨、木杖、木棒、木俑、笭床,以及髹漆兵器和車馬器等。

其中的雙層漆奩、漆枕、漆硯、漆盂、漆鍾、漆鍅、沐盆、兵器架、具杯盒、漆箸等,均為先秦墓葬所未見的新產品。

至西漢時期成為博戲的全盛時代,《史記·滑稽列傳》曰:“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

可見博戲是漢代重要的娛樂專案,湖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博為投煢博。

這一切都表明,秦漢之時,器形演變日趨世俗化。

漢初世俗化演變的器具,與當時漆器的禮器功能減退、實用性功能不斷加強相適應。

馬王堆3號漢墓雲紋漆匕的器形演變,證明了這一點。

先秦時,人們不論祭祀或食用,其牲解習俗均有一套嚴格的禮制規定,其中匕是重要用具。

《儀禮·士昏禮》鄭注:“匕,所以別出牲體也。”

用匕自鼎中取出置於俎,以備進饗,即所謂享鑊、升鼎、載俎。

在正式場合,鼎內肉塊很大,匕兼用在俎上切肉。

因此,商和西周時期的匕呈桃葉形,邊較薄且鋒利。

隨著宗法制社會解體,用鼎制度式微,戰國時匕的功能向實用化轉變。

至漢初匕的器形演變也日趨世俗化,人們常用漆匕在鼎內盛羹和米食,前扁平的匕不便舀取,於是匕葉凹度加深,成為匙。

馬王堆1號墓漆匕葉片已明顯加深,鬥作簸箕形,如匙。

為了實用功能的需要,漢初工匠常將過去的一些器形進行改進,使之更加精緻和實用。

如先秦單層漆奩,到漢初已被改造為實用的雙層漆奩。

鹹嘉湖陡壁山1號漢墓,出土九子奩和十一子長方形奩,製作精緻。

內建胭脂、鉛粉、絲綿撲、銅鏡、梳篦等齊全的化妝用品。

這些東西就算是放在現在,都很不簡單。

所以這些多子奩,被現代人認為是“設計為人服務”的典範。

還有,漢代多子奩中的收納智慧也十足,流行於漢朝的多子奩,肯定是古人設計智慧的集中體現。

不同形態的子奩組合在一起,既有實用性,有帶給人們一種和諧的美感,彰顯著獨特的形式美法則和“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漢人重儀表,化妝品種類繁多,不但脂、澤、粉、黛、香一應俱全,還加入了新的品種——胭脂。

而銅鏡、鏡衣、鏡刷、梳篦、假髮、鑷子、小刀、粉撲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梳妝用具。

多子奩應運而生,成為最早的“包裝設計”。

奩,女子梳妝用的鏡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迄今發現的實物沒有早過漢的,西漢晚期尤其盛行,在出土妝奩中佔有很高的比例。

母奩,以橫截面為圓形者最為普遍;

方奩也時有發現,而且往往體型較大,可以容納更多的子奩。

母奩多為單層,雙層者也不鮮見,往往上層用以放置銅鏡。

子奩的數量通常為311枚,以7枚最流行。

子奩的形狀主要有圓、馬蹄、橢圓、長方,漢武帝以後還出現了正方奩。

馬王堆1號墓的雙層九子奩,通高20.8厘米、蓋徑35.2厘米。

這件雙層九子奩,是西漢早期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