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三十三章流漆墨其上,輸之於宮以為食器(第2/2頁)
章節報錯
最重要的是,歷經千年海昏侯墓中的木器,居然仍光亮如新。
這就十分難得了,所以陳文哲想要仿製海昏侯木器,也就順理成章。
要說尋找海昏侯墓的木器資料,還真不算太難。
最近,西江省博物館“贛地寶藏2022”文物展上,就新出了一件來自西漢時期的精美龍紋漆盤。
當時同時展出的,還有2015年一起出土的7件漆木器。
這也是海昏侯墓出土、經文保修復達到展陳條件的首批漆木器。
歷經兩千多年時光依舊流光溢彩、光亮如新,其中奧秘是什麼?
能夠儲存千年,肯定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很多木器都是淹沒在水中的。
所以剛剛出土的木器,一般都需要經過成脫水處理。
像是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耳杯,還有一些漆器殘片,這些都需要完成脫水。
之後這些漆木器殘片,還需要工作人員拼接起來。
一般是用石膏模型定型已完成脫水處理的漆木器,這樣才不會讓這些東西變形、破損。
海昏侯墓出土漆木器已經不是首次亮相,所以尋找這些資料,還不算費勁。
特別是其中的一些精品,就算是歷經千年,也十分漂亮。
比如之前提到的那件漆盤,黑漆其外,朱畫其內,三隻神龍踏雲而來,昂首望向圓心,身軀構成旋渦狀,盡顯漢代漆藝的大美風範……
這件精美龍紋漆盤,一經亮相就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觀賞。
這件漆盤來自海昏侯劉賀墓,年代約為西漢中期,距今有兩千多年。
現場展出的還有一組,同樣是紅黑配色的漆耳杯。
展出的漆盤、漆耳杯發現於墓北迴廊,系古人飲酒、盛水時使用,也是實用與美觀結合的工藝品典範。
此外,展區還陳列了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風的複製品。
這也是一件漆木屏風,畫有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孔子像。
屏風中還隱藏了一面銅鏡,因此,這也是一面“正衣冠”的穿衣鏡。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使用天然漆的國家。
《韓非子·十過》也曾記載:舜作漆木器,“流漆墨其上,輸之於宮以為食器”。
海昏侯劉賀所在的西漢時期,漆器工藝進入黃金時代。
海昏侯墓共出土漆木器約3000件,其中儲存完好、能辨認出器型的1100餘件。
所以是目前已知漢墓中出土漆器品種、數量最多的一處。
由於漆木器出土後性狀不穩,自2015年起,文物保護團隊持續開展了保護修復工作。
開展前的半個月,8件漆木器剛剛修復完成,達到展陳條件,它們穿過兩千年光陰,人們終得一睹“真容”。
深藏地下兩千年,居然還不腐不朽,這肯定與鄱陽湖有關。
“糟朽”,似乎是木質文物永遠繞不過去的難題。
不過,在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的大量漆木器卻光彩照人,不少還儲存完好,貼金扣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