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漆時的刀口還不能超過十刀,每割十天需歇十天,每割一年需歇一年。

因此古時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說法。

由於漆黏稠的特性,髹漆工藝也將蚌片、角骨、金屬、玉石、琉璃等材料鑲嵌成圖案裝飾漆器,這增加了器物的美感。

有螺鈿、金銀平脫、百寶嵌等工藝技法。

螺鈿漆器早在商代就出現。《髹飾錄》稱“螺鈿古者厚而今者薄”。

唐代的藝匠也用螺鈿髹飾銅鏡,別緻新穎。

明代中葉,開始盛行螺鈿加金銀片髹漆工藝。

清代初期螺鈿製作發展到高峰,工藝精巧,貝殼呈黃、赤、白等瑩光變化,各色之間相互交相輝映,與漆地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洋溢著吉祥、奢華之氣。

螺鈿,是最為富麗的漆器髹飾技法。

乾隆皇帝雅好古器,以致復古仿古器大盛。

漆器造型多模仿瓷、玉器以及古青銅器之制。

剔紅嵌螺鈿仕女花卉紋琮式瓶,仿自玉琮之形,體現乾隆皇帝“懷抱觀古今”的思想。

造型古樸端莊,構圖生動,色彩鮮麗,層次豐富,纖巧精工,令人稱奇。

這肯定也再一次反映了,乾隆時期漆雕炫耀技巧、繁縟奢靡的藝術風韻。

故宮展出的乾隆雕漆類有50餘件文物,展覽中,又將這50餘件文物細化為6個章節。

分別為文人典故、仿古、仿明、吉祥寓意、陳設賞玩、功能專屬。

比如其中一件乾隆款剔紅“赤壁寶盒”,就作為“文人典故”的代表。

這件四方形盒,上下三層,四角飾如意形凸起。

外髹紅漆,蓋面雕赤壁圖,蘇子與客攜酒與魚,泛舟於赤壁之下。

此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二客仰見明月映照臨江峭壁,顧而樂之。

蓋內中央陰刻,戧金“赤壁寶盒”器名款。

外底中央陰刻戧金楷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北宋文學家蘇軾,兩次攜友遊覽赤壁,著有前、後《赤壁賦》。

古人常根據文中描寫進行藝術創作,如“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

這件作品,就表現了《後赤壁賦》中的場景。

乾隆款剔紅“赤壁寶盒”,同樣以展現人物趣味的一件“剔紅山水人物圖磐式盒”。

盒仿玉磬形,天蓋地式,幾座下出如意式足連託泥。

通體雕紅漆,蓋面飾群仙祝壽圖。

它以連綿的群山和浩瀚的海水為背景,表現八位仙人渡海前來祝壽的恢弘場面。

空中二仙人駕鶴盤旋,水中升騰祥瑞之氣。

蓋面上端的蝙蝠與磬式造型組合,寓意“福慶”。側壁採用通景畫方式,亦雕祝壽、獻禮等吉祥圖案。

盒內盛放隨形子盒四個,裝飾描油勾蓮紋,圖案工整清雅。此盒裝飾圖案複雜,人物眾多,但構圖疏密有致,主次分明。

特別是人物刻畫神態各具,體現出高超的雕刻技藝。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