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富麗堂皇者,為御用之器(第1/2頁)
章節報錯
明代張應文《清秘藏》論雕刻條評:“宋人雕紅漆器,宮中所用者多以金銀為胎,妙在刀法圓熟,藏峰不露,用朱極鮮,漆極堅厚而無敲裂,所刻山水樓閣人物,皆儼若圖畫為佳絕耳。”
永樂、宣德時期的雕漆承襲元末張成、楊茂製品風格,刀法圓熟光潤,藏鋒清晰,多以花卉、龍鳳、山水人物等為飾,花紋肥厚圓潤,飽滿豐碩。
其中代表作有永樂的剔紅鳳穿花紋盞託,它高9cm,口徑9.7cm,盤徑16.9cm,足徑8.4cm。
盞託由圓形口、葵瓣形盤和外撇圈足三部分組成。
通體在黃漆素地上,雕紅漆花紋。
口外壁及盤上雕雙鳳翔於雲中,盤外壁及圈足雕朵雲紋。
託內至足為空心,壁髹赭色漆,足內一側針劃“大明永樂年制”行書款。
漆盞託在宋代已出現,均為光素漆,而雕漆盞託元代已有,但僅為剔犀作品。
永樂盞託飾花卉紋者較多,鳳鳥紋目前所見傳世品只有兩例,都精美至極,此為其一。
盞託的款識刻在足內壁右側,與盤、盒款識刻在足底左側相反。
永樂宮廷漆作產品以雕漆為主,數量最多的是剔紅。
高濂《燕閒清賞箋》稱明代果園廠的剔紅漆器“漆朱三十六遍為足”,製作工藝精湛。
剔紅鳳穿花紋盞託,色彩絢麗,圖案明朗清晰,生動活潑,是典型的明早期的雕漆風格。
神都故宮博物院藏有此形制的永樂盞託,藝術風格相同。
剔紅雲龍紋圓盒,明永樂,高6.6厘米,口徑17厘米。
盒通體黃漆素地雕朱漆,蓋面裝飾菱形錦地雲龍戲珠紋。
龍軀體較為粗壯,整束髮由後向斜前方飄揚。
頭部扁瘦,立眉近似火焰形,如意形鼻,下頜短髭較長,類似山羊鬍須。
肢爪粗壯有力,具有明早期龍紋的典型特徵。
盒壁雕黃漆素地如意形雲紋,內外底的黑漆光亮無斷紋,似屬後代重髹。
外底左側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但是,其下隱約可見“大明永樂年制”楷書針劃款。
據此推測,漆盒應屬永樂年間製作,宣德款系後刻。
明代的龍紋以五爪最為常見,此件漆盒蓋面雕飾的四隻龍爪中,貼著身體的一隻為四爪,離身體較遠的三隻皆屬五爪。
但經仔細觀察之後,我們會發現四爪的一隻原為五爪,去掉一爪後,重新雕刻龍身。
而三隻五爪中,皆有一指斷開,似乎最早同屬五爪,指掌相連,之後經歷了去掉一爪後重新補做的過程。
箇中緣由耐人尋味,今後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三年“詔中書省,申禁官民器服不得用黃色為飾,及彩畫古先帝王、后妃、聖賢人物故事、日、月、龍、鳳、獅子、麒麟、犀、象之形,如舊有者,限百日內毀之”。
由此可見,這件雕飾龍紋的漆盒,在當時只能供皇帝賞玩或使用。
一般剔紅盒有蔗段、蒸餅、三撞等式。
蔗段人物為上,蒸餅花草為次。
盤有圓、方、八角、絛環、四角、牡丹瓣式。
匣有長、方、二撞、三撞式。
其法,朱漆三十六次,鏤以細錦,底漆黑光,針刻大明永樂年制。
比元時張成、楊茂劍環香草之式,似為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