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八十九章雙足一踏波浪,一握帶環龍珠(第1/2頁)
章節報錯
陽洛橋橋面長條,有些長達3丈重達10噸。
在當時沒有大型機械裝置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才能建成。
當時是將石條放在船上,漲潮時使得橋墩固定,待退潮時;
船體下降,石條放置於二橋墩中,作為橋面。
建造陽洛橋的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內開採的,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需依靠惠安工匠參加。
就是泉市東西塔的石料,經考證也是惠安境內開採運去的。
其眾多圓雕和浮雕神佛像,也離不開惠安工匠的雕刻。
明朝時,惠安考上進士在朝廷為官的人較多,各種牌坊、墓區的石雕產品更多。
興建於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頭砌就的石城。
這類遺物有張嶽墓的將軍、馬、虎、羊,崇武城隍廟的石獅等等。
這些都標誌了,當時較高的石雕工藝水平。
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毀,現有的石城是清時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展的時期,藝術風格趨向精雕細琢,注重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風格。
這一時期,是惠安石雕發展史上的承上啟下的時期,也是石雕工人開始走出惠安向外發展的時期。
除本省各地外,還透過華僑和商人向李加坡、印、馬等東南亞地區。
從甲午戰爭後,臺島內大興建築之風。
這個時期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臺島參加石雕加工生產,並有不少人在臺安居。
透過陽洛橋的建造,其實就可以看出來,惠安傳統石雕工藝,為什麼被稱之為“打巧”。
而其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捏、鏤、摘、雕、四道工序。
這個跟其他雕刻藝術流派的手法差不多,只不過他更加巧妙。
此時陳文哲看到的仿品,都是仿古的作品。
比如現存年代最早的,唐末五代閩王王審之兄長,王潮墓前石雕;
北宋初期我國第一座梁式海港大橋——惠安陽洛萬安橋石雕工程;
明代丁字型石砌古城——惠安崇武古城;
黃塘後郭宋巖峰寺,鑿巖浮雕的高1.75米的觀世音菩薩像。
最後是高近2米的普賢菩薩像,這些算是比較珍貴的。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比如惠安南埔鄉元建清修的沙格宮中,就有五對輝綠岩、花崗岩的透雕石龍柱。
其中一對大龍柱,其龍頭不是由下向上,而是由上向下。
一眼望去,宛如從海中騰空而起又驟然俯衝而下,大有雷霆萬鈞之勢,令人見之莫不盛讚惠安石雕藝人的技高藝絕;
建於清光緒十四年的後龍鄉峰尾,東嶽廟內的一對輝綠岩透雕大龍柱尤為奇特。
若持物擊之,東柱會發出鏗鏘之音,如龍在細呤,西柱則暗啞無聲,得以區分雌雄。
由此可見,惠安雕匠藝人的高超技藝;
福市于山法雨堂前蟠龍柱,蟠龍自上沿石柱盤繞而下。
整體風格流暢飄逸,扇形鱗片疊拼勻稱。
腿、趾剛勁有力,充滿質感。
雙足一踏波浪,一握帶環龍珠,鹿角呈祥、蝦鬚飄冉,虎眼仰望蒼穹,大有呼嘯而上騰雲而去之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