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註疏》記載道:“犀角,角中之貴。”

《漢書·西域傳》更是記載:“明珠、文甲、通犀盈於後宮。”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犀角就是一種寶貴的財富。

墓中存在犀牛角狀的根雕,很有可能就是為了彰顯墓主高貴的身份。

但是有人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這種東西是用來解繩結的。

因為當時的繩索不結實,馬匹拉車,繩索很容易斷裂,為了接繩索,結開繩索上的死節,馬車車伕就非常需要這個角形器。

關於這個角形器的用法,還有一種擁有許多支持者的說法,那就是祭祀時的祭品。

因為角形器和“雅”太像了,《周禮·春官·笙師》記載道:“雅,狀如漆筩而弇口,大二圍,長五尺六寸,以羊韋鞔之,有兩組(紐)疏畫。”

這個記載和出土的角形器基本吻合,專家甚至檢測出其表面有皮革覆蓋過的痕跡,這就使它更加符合“雅”的樣子。

甚至還有人說,墓中還有一件虎座鳥架鼓,它與角形器一同出土,這就暗示了它是一類樂器。

雖然角形器究竟是做什麼用的,至今仍無法確定。

但是經過專家們難易程度的比對,這件角形器存在的時間,應該比辟邪根雕還要早些年。

這真是文物“不可貌相”呀,由此可見,這件角形器,才是根雕之祖,天下第一。

戰國之後,就是西漢時期,孔子的後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彎曲的形態製作柺杖。

南北朝時期,已出現了不少利用樹根製作的杖頭、筆筒、佛柄、抓背、菸斗等實用品和傢俱。

其次就是在南齊書中,有齊高祖贈予隱士僧紹竹根“如意”的記載。

同時出現了一些根制實用品、陳設品和傢俱。

隋、唐以後,根雕不僅在民間普遍流傳,同時也得到皇室貴族的青睞。

據《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嘗取松樛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後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

說的是唐時鄴官李泌,採用天然樹根,製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一事。

韓愈在《題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幹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的詩句。

詩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視作“神佛”形象的根藝作品。

這肯定是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

宋元時期根雕作品,在宮廷和民間發展。

這個時期根的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流行發展,同時還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

在我國的一些石窟和廟宇內,仍然儲存著根雕的佛像。

而且有些畫家也以根雕作品,作為創作的素材。

《伯牙鼓琴圖》中,畫的許多擺放就是根雕作品。

明代,根雕作品更加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

清代湧現出一大批根雕藝術家,使根雕創作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他們承繼了木雕藝術的傳統,創作了許多優秀根藝作品。

至今在神都的故宮、頤和園及大海的豫園中,仍收藏著許多清代的根雕珍品。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