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真偽古遺址(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果不瞭解西方文明,看到這些建築肯定會感覺震撼。
比如在黎巴嫩中部的貝卡谷地中,有座距今兩千年曆史的古羅馬遺址:“巴勒貝克神廟”。
這座石頭神廟非常巨大,即使跟現代建築比,也算霸氣側漏了。
它之所以稱之為“神奇”,是因為它有不少巨石非常沉重。
如主殿“朱庇特神殿”的基石,最輕的也有800噸。
在神殿裡面,其中有一塊叫“南方之石”的巨石,高4.26米,長21.3米,寬3.04米,重量更是達到了1240噸。
其次是一塊叫“孕之石”的巨石,重達1100噸。
在這些巨石下面還有較小的7塊巨石,每塊估計都有350噸重。
不僅如此:神廟門口還有一塊1650噸的巨石。
很多人對一千六百噸,八百噸,350噸這些數字沒有什麼概念。
那麼舉個例子,在故宮保和殿後面,有一塊御路石,稱之為“雲龍石雕”。
它長16.57米,重約250噸。
當年為了把它從70公里外的房山運到了城裡,使用的是灑水結冰,再在冰橇前方再次灑水,使冰面上形成水膜。
這樣才能以最小摩擦力的狀態下,一寸寸的拖行。
據明朝史料《兩宮鼎建記》記載,西元1420年,我國古人為了運輸這塊巨石,動用了2萬民夫。
其中還使用了1800頭騾子(累死無數),200輛16輪大車。
最後花費了十一萬兩白銀……中西方對比一番,感覺明朝弱爆了?
但500年前的明朝,其技術條件和財力,真的不如兩千年前的古羅馬人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瞭解一下“馬挽具”歷史:
在公元8世紀前,西方駕馭馬匹的惟一手段是“喉肚帶挽具”。
這種方法有一個很大的弊病,皮帶特別容易勒住馬的咽喉。
馬用力越大,皮帶會將咽喉勒得越緊,結果自然會使馬窒息。
這種現象在騎兵作戰時,表現得更明顯。
不論馬和騎手多麼好,遠距離騎馬都會遇到嚴重的障礙。
而劣馬則不僅容易疲勞,而且會悶塞至半死。
直到6世紀,隨著匈奴人入侵匈牙利,“胸帶挽具”這一先進的馬挽具,才由中亞傳入歐洲。
公元568年,阿伐爾人入侵匈牙利時,將我國胸帶挽具和馬登傳入歐洲。
至公元8世紀後,歐洲普遍用上了這一先進馬挽具。
公元前1世紀,我國古人又發明了“頸圈挽具”,一千年後再次傳入歐洲。
在“頸圈挽具”的基礎上,我國古人又雙叒發明了“肩套挽具”。
這種更簡單實用的挽具,將在頸圈的兩側的挽革直接拴到車上,直至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採用。
根據上文我們能夠想到:用古代歐洲的馬挽具,馬會出現好幾種情況。
首先因為勒緊喉部,而疼痛罷工;
其次,使馬頸部受傷窒或息。
正如李約瑟所說:“(古代歐洲的)項前肚帶挽具不可能拉近代的車輛,即使是空車。”
陳文哲特意查了一下,近代歐式馬車有多重?約六百斤至一噸。
那麼15世紀的我國,在擁有人力物力和最先進的挽具的情況下,運輸250噸重物都很艱難。
而歐洲人在8世紀前,他們的馬連600斤—1噸的重物都難以拉動。
請問兩千年前的古羅馬神廟,如何運輸350噸,500噸,甚至1650噸的石塊?
它的運輸能力,是以哪些先進技術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