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龍文化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文化,起源於我國先祖對龍圖騰的崇拜。

國人除了稱自己為“炎黃子孫”外,還有“龍的傳人”之稱。

龍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佔有一個很重要地位。

龍是一種神話的象徵,在我國古代,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皇帝作為一國之主,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可見,龍在我國的地位有多崇高。

龍,在我國被認為是鱗蟲類當中最高階別的生物。

所以說,哪一種鱗蟲類的動物,如果想要不斷進化自己的話,都是以將來能“化成龍”為目標的。

就比如說蛇這種生物,在我們我國的“十二屬相”中,有蛇也有龍,而蛇在民間又被稱為“小龍”。

傳說中的“蛇”想要進化成“龍”,首先要經過五百年的修煉。

長出雙角成為“蛟”,然後再修煉上千年,到東海修煉或許才能最終幻化成“龍”。

想必是,蛇幻化成龍,要經歷一個非常漫長而艱難的歷程。

但是,魚跟蛇就有很大差別,所謂“鯉魚躍龍門”,就是說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

如果哪一條鯉魚,能被選中跳過“龍門”,那麼它就能“化為龍”。

這和過去的“科舉取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一個到了李。

當然,也和我們現在所說的“選秀”,登臺一走秀,盛名萬金酬,有一定的相似之義。

這些龍紋到了清代有有變化,清代的飛龍,又叫“應龍”,是指有一對翅膀的龍。

其形貌,在清代中期的民間木版年畫的遺版中也有體現。

應龍在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地位很高,他們也被稱為是“龍祖”。

據《清奇傳說》記載:“有東海大魚大蛇喝上應龍的晨尿,即成為真龍。”

這種“圖騰說”也從另一個方面道出了“魚化龍”的不容易。

民間傳說故事,永遠是歷代工匠們繪畫、雕塑的緣起。

關於蛇化龍、魚化龍,有人覺得還是“蛇化龍”的地位會相對高一點。

這就像我們收藏一樣,往往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不被人們所珍惜。

蛇化龍是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克服了很多的艱難險阻才成為龍的。

而且他們在成為龍之後,還能再進化成應龍。

另外蛇化龍的精神也是更值得我們所學習的,而“鯉魚躍龍門”就有很大的應試性,似乎專對科舉而言。

青花魚龍紋,就是其中的典範。

像是有兩隻清代青花瓷盤,其形之美,是“魚化龍”研究的範本。

它青花髮色豔麗純正,盤中青龍兇猛,騰空而起,鯉魚繪畫細膩。

它們動感強烈,髮色明晰,當是收藏家絕好的研學標本。

無論怎麼說,我國人對龍總有一種別樣的情懷,龍作為祥瑞的代表,早已深入人心。

我們知道,明清官窯瓷器的魚龍紋樣,一直源源不斷地傳導到民窯瓷器上。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