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六十九章雲龍石雕,九龍丹陛(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直以來,民窯瓷器對“魚化龍”圖飾的反響都很熱烈,畫得多,畫得好。
這除了科舉故事本身的影響外,或許與明初官府禁止民間使用龍紋有關。
長角帶爪的標準龍紋,民間不敢用,但是一般的魚化龍紋飾,卻大量出現在各種瓷器和各種木雕、石雕、玉雕上,滿足了民間使用龍紋的心理需求。
千百年來,關於魚化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其實,很多時候龍都作為一種信仰,活在人們的心中。
作為神話祥瑞,不管它是否真的存在,但在人們心裡始終覺得它的存在與美好。
對魚龍文化的摯愛與崇拜,歸根結底,都是源於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文化底蘊。
現在陳文哲就看到了我們的文化底蘊,他也從來沒有想到,國內居然還有這麼多龍形石雕。
當然,一些零零碎碎的龍形石雕石刻,也就那樣。
但是,當看到擺放在最終將的雲龍石雕之後,陳文哲是真驚訝了。
石頭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天然瑰寶,這個誰都知道。
地球自誕生以來,經歷了45億多年漫長而複雜的演化歷史。
它不僅是“立錐之地”,還提供了人類衣食住行的基本材料,人們的生活哪一樣都離不開石頭。
從遠古時代的女媧採石補天,精衛銜石填海,到現代生活中的人人收藏美玉美石;
從古代帝王使用各種田黃、壽山、雞血石,刻制印璽發文佈政,到普通民眾舂米碾麥,建房築牆。
石頭帶給我們太多驚喜,古代石頭建築或雕刻也蘊含著許多寓意。
可那些石頭能夠名傳千古?不用說,其中肯定少不了故宮裡的“雲龍石雕”這塊“奇怪”的石頭。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
那麼作為皇宮,在宮殿裡的每一樣東西必定是象徵著皇權。
而云龍石雕,它所在的位置非常顯眼,就是在保和殿的後面,而且它長得非常“巨大”。
雲龍石雕整個身子長16.75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真可謂是石中巨人。
它是用一整塊艾葉青石雕刻而成,上面雕有九條龍,翻滾於海水江牙之中;
同時,還刻有五座山峰,“九”和“五”組合在一起,寓意“九五之尊”。
據史料記載,當時神都房山有個叫“大石窩”的地方盛產石材,這塊“雲龍石雕”便是從那裡來的。
在那個沒有卡車的年代,工匠們發揮聰明才智,用了一種叫“旱路拽運”的方式將這塊巨石“拖”進了紫禁城。
具體做法就是:等到寒冬的時候,在沿途每隔一里地鑿一口井,然後把井水灑在路面上,讓其凍成冰;
最後再把這塊巨石置於已經結冰的路上,讓其“滑”到紫禁城。
從這一點,我們就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啊!
在故宮裡每一個宮殿的前後兩面,都有石制的臺階。
在臺階的正中,是一個斜制的長條石,上面雕刻著龍、鳳、海水江崖等各種圖案,這個東西叫做“靈墀”。
故宮裡有一個最大的靈墀,在保和殿的後面,這就是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雲龍石雕。
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塊石雕,原明朝雕刻,清朝乾隆時期又重新雕刻。
在圖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雲之中,有九條口戲寶珠的游龍,它們的形象動態十足,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