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石雕是一個特殊的門類,從最初的產生到80年代初石雕被重視之前,每個時期的產物都有自己特定的風格,並且不會被後人複製。

因為對於古人來說,石雕永遠是裝載內心信仰的聖物。

雕塑分為雕和塑兩個形式,一個是加法一個是減法。

雕屬於減法,難以把控,想達到形神兼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塑就是加法,相對比較好掌握。

古代工匠都是大師,加法永遠比減法簡單。

當然,這只是對比來說的。

石雕作品除了遠古時代,知道兩漢才真正形成獨特的風格,而且這些風格還各有特色。

比如兩漢時期的石雕作品,也稱之為神道時期。

這一時期的古人就地取材後隨形雕,粗曠中不失點線面的提煉。

為了省工,用思想去提煉型的美,是那個時期最大的特色。

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和石像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還有一大批畫像石的出土,也反映出了當時人們對形高度的概括,對視死如生的思想認識,對上古傳說的繼承和發揚。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被稱之為天堂時期。

這個時期由於佛教文化的普及和民族大融合,使的石雕主題更佳多樣化、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

此時的佛雕作品,既有博大凝重之態,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

雕塑製作規模宏偉,數量巨大,藝術技巧有很大提高,佛教雕塑在這一時期居於主體地位,成就最為突出。

它汲取借鑑外國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佛教造像中。

不同王朝和民族之間戰爭與融合的過程,也是不同文化體系和不同石雕風格的大融合過程,為隋唐時期的文化大一統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和文化基礎。

這個時期是石雕的天堂時期,所有作品就如同天做之筆,神聖而不可侵犯。

而到了隋唐,也就是殿堂時期,這一時期是藝術巔峰。

我國隋唐時代,在經歷了延續約3個半世紀的分裂和動盪以後,重新得到統一和安定。

這時進入一個政治經濟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從而促使雕塑藝術的發展出現新高峰。

隋唐石雕融會了南北朝時的成就,又透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雕塑藝術到盛唐時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傑作。

之後的宋元時期,就是人間化時期。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時期的宏偉規模和奔放氣勢,在寫實手法的精雕細刻上卻有所發展。

此時的宗教雕塑佔重要地位,開鑿石窟的風氣已趨衰微,寺觀雕塑仍具一定規模。

由於宗教藝術進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顯減弱,現實生活氣息則大大增強。

而到了明清時期,就成為世俗化時期,因為這一時期的作品更接地氣。

明清的石雕沿著古代傳統繼續發展,呈現了定型化與世俗化。

表現手法日趨民間化,形成了工巧而繁複、纖細、色彩亮麗的藝術風格。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