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這批石鼓又從重慶運回南京。

運送途中險象環生,運載石鼓的汽車先後經歷了兩次翻車事故,10面石鼓險些再遭劫難。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常申凱見大勢已去,倉皇籌備撤退,將國寶文物大量地轉運至彎彎。

此時,已被送回故宮保管的陳倉石鼓,被倉促運抵機場。

但臨近起飛時,飛行員卻報告說,飛機已嚴重超載,無法保證飛行安全。

經過一行人的再三商討後,這10面石鼓只好留下,終得保全。

所以,陳文哲看到的這些肯定不是真品,但是,它們就算是仿品也絕對十分珍貴,就是因為其上的銘文。

石鼓共十隻,以籀文分刻十首為一組的四言詩,其字已多有磨滅,其第九鼓已無一存字。

10面石鼓上的文字雖然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聯絡。

它是描寫秦貴族階級畋獵的一首長詩,有兩面石鼓(“千沔鼓”、“車工鼓”)的詩句較完整。

其餘石鼓文儲存不好,只留隻言片語,但其大致意思還可以體會到。

“汧沔鼓”描寫的是千河的美麗景色。

原文大意為:“在婀娜楊柳籠罩之中,汧河裡潺潺流水清澈透明,鯰魚、鯉魚在水裡成群結伴,君子在垂釣,有很多小魚在緩緩遊動,白魚正在搶食水草,黃白相間的魚便魚,影子照在河底的石頭上清晰可見。”

這是多美的意境,讓人感嘆,使人陶醉。

“車工鼓”記述了秦公出獵的情景。

盛言車徙之多,角弓之美和隨從張弓射箭,追趕獵物的場面。

“田車鼓”:記述秦公及隨從登原遊獵的盛況。

“鑾車鼓”:記述秦公遊獵經虢城,鑾車上懸掛彤弓、彤矢,從人齊聚,進獻獵物,這時人群如障,非常熱鬧。

“酃雨鼓”:記述秦公及隨從涉汧河時,從低處看到的情景。

“作原鼓”:記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場景。

“吳人鼓”:記述虞人為秦公獻祭而奔忙。

“吾水鼓”:敘述秦國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

“而師鼓”:記述秦公的述志詩。

“馬薦鼓”:記述打獵而歸時路遇之情景。

石雕之所以珍貴,除了藝術性之外,最珍貴的就應該是其上的石刻文。

這些石鼓就是一個個元墩子,根本就沒有什麼藝術可言。

如果上面還有黃金澆鑄的時候,那時候十尊石鼓一隻只金光閃閃的,看著還感覺十分養眼。

但是現在上面的黃金都被剝離了,而且一個個飽經風霜,自然沒有什麼藝術價值了。

所以,有價值的還是其上的刻紋。

就是由於石鼓上的文字,使石鼓身價倍增,被當時得文人墨客大為讚頌。

實際上從秦公之後,這十面鼓再也沒有在世上出現,直到唐代,它再一次出現在眾人面前時,便以悠然古樸的姿態驚豔了世人。

石鼓上有大篆,而唐朝有擅長書法、詩歌的大家,在這種歷史條件的因緣際會之下,一些唐代“大咖”們也紛紛為石鼓的藝術價值而折服,這其中就有歐陽修、褚遂良、虞世南等。

張懷瓘《書斷》雲:“《石鼓文》開闔古文,暢其戚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鐵針而端委旁逸又婉潤焉。”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石鼓》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