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疲憊的向傳師,懷著無比失望的心情,就近找了一家客棧安頓下來。

隔日清晨,向傳師被後院傳來的磨刀聲驚醒。

原來,客棧後面一個屠夫正在磨刀。

向傳師循聲走到屠夫門前,只見屠刀被磨得寒光閃爍。

而令向傳師一驚的是,屠夫所用的磨刀石,雖然破舊卻有幾分石鼓的風貌。

他走近細看,磨刀石上隱約浮現的一些熟悉的字跡依稀可辨。

原來,這就是那面失蹤了200多年,引得幾朝幾代人魂縈夢繞的“作原石鼓”。

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鄉民削去,中間被掏成凹狀用來搗米。

而上面斷裂開的兩道邊,被屠夫用來磨刀。

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損毀嚴重,僅餘下半部的4行文字。

這也是陳文哲一眼就看出不對的原因,因為他看到的這隻石鼓完好無損也就罷了,但是其上的文字是全的,不是隻有下半部的四行文字。

當然,就算到了此時,這面石鼓的傳奇也沒有結束。

在發現了屠夫家的石鼓之後不久,鳳翔知府接到一封向傳師的書信。

於是,連夜調集軍兵趕往關中,護佑石鼓與向傳師回到鳳翔。

隨即,又將石鼓送往汴梁。

向傳師因尋石鼓有功,得到朝廷諸多封賞,並獲得一整套石鼓文拓本。

至此,10面石鼓終得團圓,但它們顛沛流離的命運卻仍在繼續。

自詡為“天下第一學士”的宋徽宗,是北宋王朝的又一個書畫皇帝。

在對待石鼓的問題上,他不僅繼承了先王宋仁宗的痴迷,更多了一重溺愛。

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運抵京城後,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學之內儲存。

隨後,又被他搬進了保和殿朝夕相伴。

日後,宋徽宗居然突發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縫之間填注黃金,為其裝了金身。

靖康之變時,金兵攻入汴梁,擄走了徽、欽二帝,押解到東北荒原之中囚禁。

而10面石鼓,則因鼓身被填注的黃金,而被金兵視為珍寶,尾隨著被掠的徽欽二帝北遷。

石鼓被運到燕京後,不甚瞭解中原文化的金人,並未發現其價值。

他們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黃金,便將它們丟棄荒野。

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戰禍而遺失。

直到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元的聯軍攻破燕京,隨軍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於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掩藏在廢墟之中的10面石鼓。

王檝出身於鳳翔虢縣(今BJ市陳倉區),與石鼓同根同源。

他將其儲存於孔廟之中,並請專人看護。

而後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沒離開過神都。

然而,10面石鼓在神都的安穩日子,只持續到上世紀30年代。

霓虹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10面石鼓隨著故宮的國寶不斷遷徙,在金陵短暫停留後又被艱難地運送至重慶。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