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天圓地方,道法自然(第2/2頁)
章節報錯
像是這樣的詩詞,平時一般人很難接觸到,但是隻要讀到,都會被其中意境感染吧?
天圓地方的一面面漢鏡,背後都有一個方圓小世界。
漢朝逐步使春秋以來分裂的地方色彩,歸併成一種一統性的文化。
並且為“形而下”的物質世界,與“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從容不迫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系統,作為“漢人”安身立命的基礎。
這個“宇宙論”的形成,在造型美術上,即顯現為“圓”與“方”的密切結合。
漢朝之前尤其是春秋戰國的藝術品,通常都製作得相當精彩。
似乎每個藝術家,都在努力表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
然而,到了漢朝,藝術家似乎都在努力表現“我跟別人的相同性在哪裡”。
藝術家在努力尋找人生,或是人性裡最共通性的部分。
因此,這個“方”與“圓”不是任何個人的發現,而是宇宙間的基本道理和秩序。
這是一個能讓所有人,共同遵守的規矩,與心理認同的美學。
可以說,漢代是春秋戰國各種試驗成果的總整合。
漢儒解經之中,已與先秦孔學不完全相同。
其中摻雜的各家學說,已使“儒家”包容了,從宇宙到人事的各種先秦諸子的長處。
如同上古時代,以“八音”來概括“美”的思維方式一樣,“五行相生相剋”是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意象手法對世界本質的提煉。
金、木、水、火、土,五種因子指代自然界現象、人體生物鐘、社會執行、文化美學等各領域裡具有共通性的五種狀態。
靜而斂藏(金)、生而發散(木)、寒而向下(水)、炎而向上(火)、涵養中和(土)。
五種狀態交替、互補地發揮作用,在相反相成之間,推動了從宇宙執行到人事和諧均衡的龐大秩序。
其中囊括五音、五色、五味、五臟六腑、仁義禮智信的五德。
透過這種五線譜一般有節奏、有韻律、有法度的巧妙配置,讓它們各居其位。
這種簡潔優美如同一首五言詩的理念,是兩千年來影響華夏人生活最基本的框架。
這種理念世界,集中反映在漢朝銅鏡的造型特徵上。
先秦以前的設計路徑多半是觀念、物質、技術三者的互動。
到了漢代,則是清楚的觀念,強有力地在指導具體造型。
大量傳世的漢鏡,鏡背紋的基本形狀是圓與方,代表最基始的“規”與“矩”的配合。
使紛亂夭矯、糾纏騰揚的戰國銅鏡造型,被一個內在的“方”固定住。
一種人世的秩序與安定,重新被找到了。
在這秩序與安定之外,有迴環執行的天。
這是儒家人倫與道家天命的結合,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規”為圓規、周整,“矩”為直尺、準繩。
漢畫像石中常見的“伏羲女媧圖”中的人物,亦一手執“規”、一手執“矩”。
他們在衡量人心與世道,在劃定正邪與善惡,在匡正倫理與秩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