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面世界上最大的“鏡子”,那就得先回到1978年的齊魯。

陳文哲之所以知道,也肯定是因為他是齊魯人。

這麼有名,這麼給齊魯人增光的東西,他不可能不知道。

發現這面鏡子也是偶然,當時正值擴建膠濟鐵路。

修至一座大土包的時候,意外發現了很多古代墓磚;

不用問,這下面肯定是一座古墓。

據當地人介紹,這應該是上古一位“駙馬”的墳墓。

但隨著考古隊的發掘推進,這種說法很快就被推翻了。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在主墓還未出現之前,首先出現在眾人面前的則是5座規模宏大的“陪葬坑”;

主墓尚且未找到,僅是“陪葬”就出土了各類珍貴文物1000多件。

這樣規模的古墓,很明顯不是一位“駙馬”級別的人能享受的。

考古專家根據墓內發現的文物來推斷,這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某位君王的古墓;

說到“齊國”,如果按照史料記載來看的話,第一代國君應該是那位《封神榜》中的姜太公。

幾乎整個齊魯,都是“齊國”的勢力範圍。

到了劉邦平定天下後,這裡的“齊王”就成了其長子劉肥的封地。

當然,“劉肥”已經是漢代了。

而這座古墓,卻是春秋戰國時期的;

再說“齊國”的強盛,以劉肥為例,史料記載為“民十萬戶”,之前的齊國也是眾諸侯中的佼佼者。

這些似乎還不足以說明,“齊國”的強盛。

隨著一面古銅鏡的出土,對於齊國究竟有多強大的問題,世人對其又有了新的瞭解;

這面古鏡,在今天稱為“龍紋矩形銅鏡”。

其通高116厘米,相當於1米2左右。

僅是重量就有120多斤左右,但厚度卻僅僅只有1厘米。

也正是這1厘米的厚度,專家稱之為“超前科技”;

說到這或有朋友不理解了,今天的鏡子還沒1厘米厚,怎麼古代的一面鏡子就成了“超前科技”啦?

這還要從“鏡子”的起源說起,最早古人整理衣冠是沒有鏡子的,而是以水為鏡,史稱為“監”;

之後還出現了陶製、青銅等樣式的“監”。

說白了,就是一個盛水的“盆”之類的容器。

到了秦代,這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銅鏡”。

但以“龍紋矩形銅鏡”來看,最早的銅鏡應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這裡暫以史料記載為準,就算到了秦漢時期,所謂的“銅鏡”都還很小,而且多為圓形,這跟其青銅材質有關。

“青銅鏡”面積小,而且必須是凸面,這才能映出人的基本輪廓,同時也註定了銅鏡非常的厚度;

如果將“青銅鏡”做大,一則當時技術很難給鏡面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