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曾出土夏代的青銅斝(jiǎ、青銅爵、商代的“子申父己”銅鼎和青銅車等文物。

20世紀60年代,煙澗村開始研究仿古青銅器製作技術,於20世紀90年代逐漸形成規模。

如今,仿古青銅器工廠、商店和市場在煙澗村隨處可見。

該村生產的青銅器工藝品遠銷海內外,使該村成了遠近聞名的“仿古青銅器第一村”。

2011年,煙雲澗青銅器製作技藝,成為南河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這裡,陳文哲可以現場觀看青銅器的製作。

如果是別人觀看,也就是看個熱鬧,但是他看一下,可就能夠學到其精髓了。

在古代,青銅鑄造工藝主要分合範法和失蠟法兩種。

煙澗村的仿古青銅器,採用的是傳統的失蠟法。

整個製作過程均為手工操作,要經過16道工序才能完成。

這一次陳文哲可是親眼看到別人是怎麼仿製青銅器的,因為他跟著一名導遊,來到一個地下室。

此時地下室之中,工人們正把融化的蠟油,澆灌到一個青銅鼎的模具裡,製作成一個個蠟模。

這些模具也是工人們,按照一些古代青銅器製作的。

接下來,在做好的蠟模上覆蓋厚厚的石膏,然後送到土製的高爐中加溫燒烤。

蠟模融化流出後,再將融化的銅汁澆灌到石膏模具中。

待其冷卻後,再去掉外面的石膏殼,一個個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就誕生了。

由於青銅器的製作週期較長,一般需要半個月到20天,普通人來參觀時也許只能看到其中某一道工序。

所以,該博物館在2樓展廳,分別展出了青銅器製作的每一道工序,這可以讓所有遊客,都可透過它們瞭解青銅器的製作。

這一點對於陳文哲來說,可是太友好了。

如果這樣看一遍,他還能學不到一些東西,那可真是白活了。

此時他也在感慨,這裡的人真是專業,因為就算是一些沒有多少名聲的工人,也可以把仿古青銅器,做的足以“以假亂真”。

剛出爐的青銅器只是毛坯,還得經過打磨、拋光、上蠟、做舊等工序,才能成為成品。

仿古青銅器好看不好看,關鍵在於做舊。

而做舊這道工序,是各個青銅器工廠最保密的工藝。

現在陳文哲看到的館內展出的仿古青銅器,都像極了出土文物。

而在這些文物旁邊的是什麼?居然是陽洛鏟。

之前說過這裡的特產有唐三彩、仿古青銅器,其實還有就是陽洛鏟。

在這裡這種鏟子叫楊林探鏟,解放前陽洛有四家生產探鏟的,以楊林生產的質量為最好,故人們稱“楊林探鏟”。

解放後,陽洛被定為全國重點建設城市,洛陽又是古城,地下遺址、古墓甚多,楊林鐵業社生產的探鏟,在鑽探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其鏟呈半筒形,上裝長木柄,手持下探,深逾20米,鑽探鋒利,帶土量多,出土利,使用方便。

就是這種探鏟,在洛陽探出古墓千餘座,後推廣至全國,還遠傳到蘇聯、東歐和亞洲各國。

這什麼東西,都怕做的專業了,而只要專業,就肯定能夠做大做強。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