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作為一名齊魯人,他自然知道,除了這南河仿青銅做的很好之外,在齊魯也有做這一行的,而且做的也十分不錯。

陳文哲還知道,濰城仿古銅器的鑄造,採用獨特的“豎箱翻砂法”法。

這種方法需要經過制模、翻砂鑄造、修花整理、焊接、著色等主要工序。

制模,包括製作泥樣、石膏樣和鉛模三個工藝流程;

翻砂鑄造,工藝過程複雜,用料講究;

修花整理,用雕、鏨、銼、磨、出光等方法處理鑄件,使花紋清晰明快,陰陽有序;

著色,根據原件鏽蝕的程度和色彩,施以相應的腐蝕劑和色彩,形象逼真。

濰城仿古銅器表面處理有出土鏽、家藏鏽、墨漆古、水銀浸、金銀絲鑲嵌和鎏金等獨具特色的技法。

其代表作有“長信宮燈”、“毛公鼎”等。

濰城仿古銅鑄造技藝有兩種,仿製和複製。

仿製要求相對比較簡單,複製要求更高,原件的特徵、神態,小到一個斑點也要一模一樣。

複製的銅器多用於博物館展覽,仿製的銅器主要用於收藏、藝術品擺設等。

濰成仿古青銅器,圖紋凹凸感強,經多道工序完成,一般需要經過五個步驟。

一、先用泥塑出青銅器模具,做成石膏模、錫模。

二、用黃流沙土,翻出器件。

三、用液銅進行澆鑄,製成半成品銅件。

四、打磨、鏨花紋、焊接。

五、用中藥水與銅件起反應,生成銅鏽,再進行後期手工加工處理。

仿古青銅器製作工藝複雜,光鏽色一項就需要用幾種中藥水上多遍。

經過多道工序後,一件完整的仿古銅器就從歷史的塵埃中被藝人們“呼喚”出來。

當然,濰城那邊的還不算什麼,畢竟不如南河這邊有名,而且人家真的是已經做大做強。

陳文哲也想著有一天,他的手藝也能夠做大做強。

甚至還有他建立的博物館,如果單純依靠他尋找真正的古董,那才能弄到多少?

最起碼一些十分有名的寶物,他肯定弄不到手,這樣一來,仿製就成為唯一的途徑。

而仿製手法,自然要好好學習一下,畢竟已經來到陽洛這邊,怎麼可以放棄這裡的仿古技術?

來到村子裡的博物館,陳文哲發現,這裡還真是特別。

甚至可以說,陽洛這邊的煙雲澗青銅工藝博物館,非常的特別。

因為這博物館力展出的所有青銅器,都是工匠自己製作的。

這些“剛出爐”的青銅器,和出土文物有著極高的相似度。

某些外地博物館,還到這裡定製複製品,作為文物的替代品進行展示。

此外,市民在這裡還能實地欣賞煙雲澗青銅器製作這個“非遺”專案。

對的,這項技術,或者說這項古老的技藝,已成省“非遺”。

現在世人都知道,煙澗村是一個以製作仿古青銅器聞名全國的古老村落。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村製作青銅器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

早在夏、商、周時期,煙澗村一帶就被王室列為祭祀的寶地,也是青銅器祭器的燒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