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看起來匪夷所思道理,其實就是告訴眾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不要超越限度。

這麼有意義而且神奇的壺,只要出現了就不可能消失。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倒流壺的製作水平越來越高。

後來還能做成具有多個內膽,可以從一件壺內倒出不同液體的樣式。

這就是陰陽壺了,電視電影之中,用來毒死對手使用的酒壺,往往就是這一種。

這麼神奇的魔壺,自然讓人驚歎。

所以,就算是現在,好多外國人在參觀了倒流壺後,也不由的欽佩。

由於倒流壺沒有可掀開的蓋,因此比起生活中我們常用的壺,密封的更嚴實,灰塵不能落入壺內,也就更衛生。

所以好多外國人,在參觀了倒流壺後欽佩地說:一千多年前,你們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講衛生,真了不起。

當然,陳文哲感興趣的可不是這一點,他感興趣的是其中蘊含的精湛技藝。

這種技藝,精湛的讓人歎為觀止!

這件青釉提樑倒注瓷壺,可以說是完美展示了五代耀州窯制瓷工藝的高超水平。

其紋飾繁複華麗,製作工藝極其精湛,凝結著能工巧匠們的心血與智慧。

它是耀州窯,最具代表性的一件產品!

過去的倒流壺,都是純手工製作!

而青釉倒流壺卻是集劃花、刻花、堆塑、貼塑等所有的耀州窯工藝於一身。

之後,再透過製造、打坯、燒製而成。

這期間,成品率是非常少的!

所以這件器物,在我國陶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文物。

然而,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又是用什麼方法制作出倒流壺的呢?

其實,這件構造精巧的倒流壺,只要瞭解了製作方法,做起來並不難。

經過專家們的研究,原來倒流壺在製作過程中也是要倒著做。

製作時,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壺形。

再將準備好的導管,放進壺胎內部。

然後再將成型壺口封上,進爐燒製。

就連這個燒製陶瓷的窯爐,當時的陶瓷工匠也掌握了先進技術。

根據考古分析,在唐代,耀州窯的燒窯溫度,已經能達到1310c。

能達到這樣一種高溫,主要歸功於一種窯頂完全封閉的馬蹄窯。

這種窯的先進之處在於,當火從火塘升起後先到窯頂,因為窯頂是封閉的,火只能沿著窯床往下運動。

這樣在火焰從窯底到窯頂的運動過程中,就可以對窯內的產品進行均勻燒製。

最後,火從底部煙道排出。

2006年,耀州窯陶瓷燒製技藝,經國家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倒流壺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展現的高超技藝,為中華文明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任何技術,都是在不斷發展的。

經過了宋元時期的發展,到了明清,倒流壺的製作工藝就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