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制瓷業更加繁榮昌盛。

這一時期的制瓷工藝,又有了改革創新。

這時的器形燒造富於變化,裝飾技法與題材更為豐富多彩。

釉色品種也更加繁多,可以說色彩紛呈,開創了我國制瓷史的新篇章。

元明清時期,倒流壺一直都有製作。

保留下來的實物,尤以清代為多。

其質地有彩瓷、紫砂以及錫壺等,較前代有較大發展。

清代倒裝壺很少再有早期帶提樑的樣式,而是將提樑改為執柄。

造型一般都作成枝葉壽桃形,壺上多裝飾蝙蝠、鹿、壽星、童子、松樹等圖桉。

在現代社會,倒裝壺仍在普通百姓家中發揮著它的作用,並以其頗具趣味的獨特使用方法引人入勝。

比如倒流壺在銅川陳爐古鎮,依然在製作。

在我國的五代時期,西陝銅川一帶被稱為京兆華原。

從那時起,當地就開始生產陶瓷,被稱為耀州陶瓷。

到了宋代,耀州已有11萬戶工匠燒窯作瓷。

耀州窯與宋代的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享有同樣的聲譽。

它的青瓷釉色光潔明亮,胎體玲瓏多變,是我國古瓷藝苑中一朵絢麗的奇葩。

元代後期,耀州窯一躍成為西北地區的瓷業基地和最大的燒造區。

明清時期,耀州的陶瓷業達到鼎盛,爐火晝夜不熄,故有“爐山不夜”之稱。

如今這個被稱為國寶的倒流壺,作為銅川的榮譽象徵,永遠鑲嵌在了這塊土地上。

如果有機會,誰都希望你能親臨銅川,一睹“魔壺”的風采。

而陳文哲沒有這個時間,所以他就只能根據得到的資料,儘量複製出一些古代魔壺。

當然,陳文哲還沒忘了,他這一次主要做的是青花瓷。

所以在彷了一件青瓷倒流壺之後,其他做的都是青花倒流壺。

一把精美的瓷壺,除了壺嘴,上不開口,沒有壺蓋,整個壺身渾然一體。

要向壺內注水,需將壺體倒置,從底部的孔裡注入。

注滿後再將壺體正立,水卻不會從底部漏出。

這把“不走尋常路”的瓷壺,就是倒流壺。

陳文哲最先彷的,肯定是五代時期那件提樑青釉倒流壺!

接著就到了唐宋,唐代比五代還要早。

因為倒流壺創燒於唐朝,流行於宋、遼時期。

唐代的倒流壺流傳到現在的很少,陳文哲知道的就只有一件,那是一件晚唐時期的作品。

那是一件晚唐至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倒流壺。

越窯青瓷有如山巒般翠綠的釉色,備受唐代詩人的稱許,“秘色”一詞最早出自晚唐詩人陸龜蒙詩《秘色越器》。

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自唐代開始文人雅士大多喜歡飲茶,所以越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越窯青瓷杯的釉質溫潤細膩,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湯的顏色。

盛行的飲茶風尚,對越窯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響。

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現了荷葉式、花口式的盤和碗。

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花、刻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以劃花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