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歎為觀止(第2/2頁)
章節報錯
該幣實際生產數量並不多,本幣在袁大頭批准後,總共試製了六七千枚。
這種銀幣是我國所有龍洋圖案銀元,包括國外發行的所有銀幣中,工藝最精湛,雕工最完美,浮雕感最強烈的品種。
這種銀幣鏡面平整光滑,紋飾的相慣線顯得非常清晰。
相慣線——現代機械製圖學術語,即平面與平面、平面與曲面及曲面與曲面之間的交線。
特別是戶部一兩系列銀幣鑄造精美,字口、紋路和邊齒深峻,完全是國外鑄造的樣幣風格。
作為準備流通的貨幣(儘管沒有流通),其暗記防偽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可匹敵。
錢幣表面的包漿醇厚,即便是對銀元沒有研究的外行,也是愛不釋手,極具觀賞性。
這種戶部一兩銀幣,楷書文字書法極為精湛、大氣,間架結構平衡舒展,在龍洋裡首屈一指。
而贗品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具有文字不流暢、影象模糊的特徵。
其文字走失風神,一般含銀量低,也沒有什麼鏽色包漿。
防偽暗記更是無從談起,贗品偽幣純屬東施效顰。
事實上,迄今鑄造的銀、銅幣的文字,也沒有哪一種可以與戶部一兩的文字相比。
最重要的兩點:一是該幣幾乎每一筆筆畫中,以及紋飾中均新增了迄今難以模仿的圓點暗記,令人歎為觀止。
二是背面盤龍龍眼內,有兩顆清晰的內視龍睛,直指龍珠,簡直就是最優秀的盤龍浮雕作品。
至今為止的諸多的臆造幣、仿造幣文字和鑄造上無一可望其項背!
這算是清末民國時期比較少數的經典銀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紀念幣。
1897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三年,開鑄“江南省造”三種無紀年版別銀元。
這種銀元現在我們俗稱老江南,是標準庫平七錢二分,重量應當在30克左右。
1898年~1905年(光緒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江南造幣廠在八年時間裡所生產的銀幣,增加了干支紀年(俗稱新江南)。
早期重量也是按之前標準30克來製造,但是沒有流通;
後來重量改成26.3——27克,這是我國在銀幣鑄造上鐫干支紀年系列最早的省份。
根據八年鑄幣統計,光緒三十一年鑄幣最少。
但亦生產了200多萬枚銀幣,最多的年份要數光緒二十七年。
這一年裡,共鑄制了5000多萬枚銀幣。
由此,可以看出這家造幣廠的生產能力非同一般。
1911年(宣統三年),江南造幣廠共鑄壹元銀幣70.5萬枚,貳角銀幣5.5萬枚,壹角銀幣1萬枚。
現存世的有“江南省造宣統元寶”一錢四分四厘(貳角)和七分二厘(壹角)幣兩種。
這些數量都不算少,但是流通到現在的也應該不多了。
再加上我國人口眾多,喜歡收藏的也不少,這麼一平均,落到每個收藏者手中的應該更少。
畢竟銀幣在那個時期,還是價值很高的。
所以,數量更大的應該是銅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