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永樂金幣(第1/2頁)
章節報錯
時至今日,今天陳文哲就見到了“政和通寶背半分”的銀幣。
首先,對此兩品錢之原始風貌進行辨識。
一是銀錢,不難看出,其銀質包漿純真凝重,厚漿覆蓋,土痕依舊。
這怎麼看都是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滄桑老道之貌!
這份包漿,無可置疑。
顯而易見,這枚出自罐裝窖藏的銀幣,鏽色包漿純正無邪,青幽薄鏽,緊實老道,分佈自然。
其次,進觀鑄體,可見這枚銀幣,直徑大小厚薄,跟之前東北出土的基本一致。
這枚銀幣鑄制規整,方正圓矩,平整地章,穿輪乾淨。
其字廓雖然不甚深竣,然亦筆劃線條清晰,凸感分明。
這與元代寺觀錢之鑄相相比,自然不在一個檔次。
一句話,此鑄相,非官爐莫屬矣。
再者,復賞錢文,可見,“政和通寶”直讀,隸書書體,書意筆劃莽壯,佈局協調端正,背字更甚。
此書此意,顯然非徽宗政和錢之書體書意無疑。
因此,根據其書風格以及背“半分”二字,等形態。
現在我們可以認為其乃元代所鑄,此結論應該是十之八九矣。
至此,是否就可蓋棺呢?恐還需進一步考之,方能結論。
這是因為,我們會提問,譜載之元鑄大觀通寶背半分錢,直徑達38.5毫米。
而這這種政和通寶背半分錢,直徑卻僅有23毫米。
為什麼會這樣呢?疑問由此而生,是為自然。
首先,關於大觀通寶背半分錢,就其性質,泉界有不同看法,其中一種乃指其權鈔錢。
因此,以權鈔錢之定性,其直徑達38毫米餘,應可釋然。
其次,而這枚直徑小平的政和通寶背半分錢,若以權鈔錢定,似乎不甚確切。
這又是因為什麼呢?因為其恰好是行用之錢。
理由是,在元代鑄幣中,我們知道有小平形制的“半分”銅錢,那就是“交鈔半分”、“支鈔半分”。
這就是說,“半分”出現在小平形制的政和通寶錢背,並不奇怪,正是有依有據。
而關於支鈔半分錢,可見之錢諸位泉家論及。
如,唐石父先生在《華夏古錢幣》一書中就有記載。
“支鈔半分,元末權鈔錢,面文旋字,楷書,四字反廓,小平背元文,為極罕見品。”
鄭家相先生在出版於上世紀40年代的《泉幣》雜誌,第48期的一篇文章《交鈔半分》中也有記載。
“交鈔半分錢者,昔唯定海方氏藏有一品,為權鈔錢中之別品。前譜未載,尚屬創見。諸家極羨慕之,號為海內孤品。”
《泉幣》29期有羅沐園先生文章,《說交鈔半分》對此錢進行了深刻分析。
其論證較嚴謹,既說明了“交、支”之分,又明確為元初之品。
其文曰:“交鈔半分錢厚肉,深背,面四決文,文字雄邁,元初權鈔錢也。”
透過上述幾位知名泉家對交鈔、支鈔半分錢的論述,可見元初鑄“半分”錢,其形制小平,實實在在,無需有疑。
這時,應該就可以做蓋棺之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