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古年號錢(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些出土古錢幣中的珍品,當屬秦代“半兩”、漢代“五銖”、新莽“貨泉”、唐代“開元通寶”、十國南唐的“唐國通寶”、宋代各具代表性年號錢、金代“正隆元寶”。
秦代“半兩”是秦始皇治下鑄造,內外無廓。
比戰國“半兩”輕小,文字高度稍遜,小篆而漸方。
這種秦半兩,徑2.5—2.8厘米,重3—6克左右。
因大小適度,便於攜帶,迅速發展流通,成為秦國主體貨幣。
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統一幣制,“半兩”成為全國最早的統一貨幣,結束了“刀”“布”“環錢”長期混用的割裂局面,在我國貨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重大而深遠意義。
漢代“五銖”是西漢武帝(公元前118年)廢“半兩”,詔令各郡國鑄行,因此,又通稱“郡國五銖”。
它流通了739年,系我國錢幣史上的“長壽錢”。
“貨泉”是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實行第四次貨幣改制,廢“寶貨”諸大、小幣而更鑄的。
徑一般為2.2—2.4厘米,重約2.8—3.6克,文字為懸針篆。
王莽時代,幣制混亂,貨幣種類繁多,“貨泉”是存世較多的一種。
唐代“開元通寶”是唐高祖李淵於武德四年(621年)廢“五銖”改鑄。
每枚重一兩,文字為隸書,系當時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所出。
它宣告了一兩十錢的起源以及以“通寶”形成貨幣的開始,“銖”“兩”貨幣的結束。
“通寶錢幣”沿用近1300年,是很有影響的貨幣。
十國南唐的“唐國通寶”,鑄於十國南唐元宗李璟交泰二年(959年),製作精美,多篆體,存世很少。
宋代“淳化元寶”為北宋太宗趙光義親書,“聖宋元寶”是徽宗時鑄造的。
錢文藝術均達到高峰,鑄造精美。
宋代鑄幣數量巨大,其質量之精,名稱之繁,品種之多,書法之奇,達到我國乃至世界古代鑄幣技術之頂峰。
金代“正隆元寶”是金海陵王完顏亮正隆二年(1157年)始鑄,為金建國四十二年第一錢。
這種錢幣為仿北宋大觀平錢製作,質地精良,文字俊秀,楷書錢文旋讀,徑2.5厘米,重3.4克左右。
以物補史,以物證史,萬安古錢幣的大量出土,為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這也為研究當地古代經濟貿易、貨幣流通、社會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和佐證。
可惜,大批的古錢幣,都被人私自盜掘、販賣。
幸虧猶豫錢幣太多,那些盜墓分子也沒有太多古錢幣知識,才讓一大批古錢幣,留存在了一些隱秘的窖藏之中。
如果他們懂行,很多珍貴的古錢幣,也許早就流入市場,甚至流出國門。
之前陳文哲就在黑市之中,買到過大批元代古錢幣,不用想,那也肯定是出自元代窖藏。
“咦?那些傢伙還真發現過元代錢幣窖藏?”
“還真不能小看這些盜墓分子,也許他們不是因為不認識這些古錢幣,從而留在手裡不賣,而是因為古錢幣發現的太多?一時之間賣不上價,所以就留在手裡了?”
仔細看著回溯的畫面,陳文哲已經開始瞭解那些盜墓分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