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零四章父乙鼎(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一次也許是因為數量比較少,他能夠看的更加清楚。
所以,照片之中出現的鼎和簋,陳文哲都清晰的看到了上面的銘文。
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出土的很多,鼎和簋也不算多麼少見。
其中十分著名的也不少,像是天亡簋、德方鼎、宜侯夨簋、小盂鼎、何尊等,都是西周時期的重器。
像是小盂鼎這樣的青銅器,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其上銘文。
而眼前影集之上的青銅器,之所以不出名,也不過是因為沒有人看到,也沒有人透過它們之上的銘文,研究出什麼來。
陳文哲知道,只要這些東西曝光,很快就會造成極大的轟動。
就算東西不曝光,只是銘文拓印出來,也能引起極大的轟動。
看來這一家對於這批青銅器的保護工作,做得很好。
看了看周圍,出現的青銅鼎和簋,都沒有幾個銘文,再就是其他的一些銘文很少的青銅器。
這麼一對比,那輛體型巨大的銅馬車,反而算不上什麼。
感覺還不如看照片收穫大,陳文哲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青銅器最大的價值,就在其銘文之上,這一家子的小心思不少。
不過,就算出一個天價,也是人家該得的。
“咦,這隻鼎不錯,很像是一件名鼎。”
看著照片,陳文哲看到了一件很像是虎父乙鼎的青器。
這隻鼎口徑達16.8厘米,通高20厘米。
之所以說他像虎父乙鼎,是因為這種青銅鼎在西周早期很常見。
那件虎父乙鼎在內壁側近口處,刻有“虎父乙”三個字。
目前這個有著三條柱足的青銅器,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中,根據相關研究,這件青銅器是為祭祀父乙而打造。
很顯然,照片上的這件鼎尚,也有父乙兩個銘文,它也是為了祭祀父億而打造出來的。
所以,這隻鼎,也可以叫父億鼎,至於是不是虎父乙鼎另說。
像是這樣的讓人看著比較眼熟的青銅器,還有一些,像是虎戟鎛。
之前在1958年出土過一件,藏於我國故宮博物館內。
這件器物高為44.3厘米左右,銑距在27厘米左右,重量在十六千克。
這種器型屬於西周時期打擊樂的一種,出現於西周的中期階段。
所以,在其他古墓之中出土同樣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奇怪的。
同樣屬於樂器的青銅器不少,像是銅鐘、銅鈴等等,還有陶壎。
我國夏商周時期,是音樂蓬勃發展的歷史時期。
此時眾多古老的樂器登上舞臺,紛紛展露其優雅的藝術之美。
西周時期,禮樂制度的思想橫掃天下,宮廷禮樂油然而生。
相傳西周的禮樂制度。是由周公旦參照夏禮和殷禮所訂立的。
西周的禮樂制度是一種等級化的音樂制度,而且還有複雜的音樂禮節。
西周時期還建立了宮廷音樂機構大司樂。
一些貴族子弟,還專門受到音樂方面的教育。
根據西周古文獻記載,西周時期的常見樂器主要有編鐘、石磬、琴瑟、竽、竹簫、鼓、琴、壎、鐃、鐸等,而且製作工藝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