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零四章父乙鼎(第1/2頁)
章節報錯
繼續下翻照片,下面居然還有青銅鑑。
錯金銀銅方鑑與銅方罍,罍置於鑑中,罍內又有提勺一件,勺細長柄,環形柄首。
在缶、罍內裝酒,在鑑內放冰,就可達到冰酒的效果了。
最著名的方鑑缶組合,要數曾侯乙墓出土的那兩件了。
曾侯乙銅冰鑑不僅體量大,設計的也十分巧妙。
銅缶在內,銅鑑在外,鑑缶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用來置冰塊,藉以冰酒。
與別處的鑑缶組合不同,曾侯乙銅冰鑑還有鑑蓋,鑑蓋的正中間開方形口,銅缶的口正好嵌在其中。
這也讓整個鑑缶的造型,更為完整。
器表上的立體紋飾也足夠用心,它以四獸為鑑足,器身有八個拱身龍形耳鈕。
鈕尾均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小花點綴其上。
在沒有冰箱的前提下,古人卻可以在炎炎夏日享受冰飲。
那麼在古代,夏日的冰塊又是從何而來?
炎炎夏日,古人所用的天然冰塊肯定是提前採集的。
從文獻記載來看,從西周開始古人就開始用冰了。
2002至2005年,考古學家在長安漢長安城長樂宮五號遺址內,發現了大型的“皇家藏冰室”。
1992年,在南河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后陵墓地宮內,發現了石砌的“藏冰櫃”。
而現在神都故宮內,現存的清代冰窖也有4座。
古人在寒冬時節採冰,將冰塊儲存在陰冷的冰窖裡。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凌陰”即冰窖,冰窖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叫法,先秦時期叫“凌陰(凌室)”。
漢、魏、唐、宋時期稱為“冰井”,明、清之際稱之為“冰窖”。
“二之日”即每年農曆十二月,“三之日”,即農曆正月。
古人在寒冬臘月在結冰的湖泊、河面中開採大量的冰塊,然後在正月將這些冰塊儲存在冰窖裡。
當時有專門的掌管冰務的人,叫“凌人”。
在唐朝時,對於每塊冰塊的大小、厚度也有規定,規定“每歲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
到了仲春時節,還要由天子舉行專門的開冰儀式,祭祀過程中需要祭祀羔羊。
由此可見,哪怕對於貴族階級來說,冰塊也是十分難得的。
一般而言,諸侯、公卿大夫一類的才享有使用冰塊的權力。
對於古人來說,銅冰鑑恰好相當於那個時代的“冰箱”。
也許這些東西在古代王室之中,比較流行,所以只要是王侯墓中,好像都有一隻青銅鑑。
要不然這裡不會出現這麼多件青銅鑑,也就是說,每一件青銅鑑,都代表著一座古代王侯的大墓?
這幸虧是在解放前挖的,要不然,這攤主一家子都得吃花生米!
不過,人家支撐了下來,把這些寶物流傳到了現在,那就是他們的福報了。
越是翻看照片,陳文哲越是感慨。
在一百多年前就能有心思保護這些古董,這位攤主的家族不簡單。
很明顯,他們找到的鼎和簋不少,絕對不可能只有九鼎八簋。
這也就怪不得他們,居然把一套的九鼎八簋,堆積在一起拍照。
此時,陳文哲已經又一次看到了一套七鼎六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