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華夏之奇、陶瓷之謎(第2/2頁)
章節報錯
陳文哲手中的那件琉璃鼻菸壺,可不是簡單的博山琉璃刻繪製品。
而博山琉璃刻繪開業不簡單,這種工藝是用博山琉璃料器的坯料,以傳統線刻、浮雕和彩繪等傳統技藝製作的,極具中國特色的琉璃製品。
元明清至民國,琉璃刻繪技藝以作坊形式傳承。
1951年後成立了合作社和美術琉璃廠,彙集了琉璃行業各類工藝門類的老藝人。
這一代人各自身懷絕技,是琉璃的重要傳承人。
如今,在老藝人的培養下,新一代琉璃藝人逐漸掌握了琉璃刻繪的傳統技藝,湧現出以信德勝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全國、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琉璃藝術家。
陳文哲手中這件血紅琉璃鼻菸壺,就是老一輩的手藝人。
透過這件鼻菸壺,陳文哲檢視過他的一生。
這一位老藝人可真不簡單,他會的東西很多。
比如廚藝,因為陳文哲看到,他更多的時間居然是一位大廚。
或者說,手工藝並不是他養家餬口的主要工作。
這位老藝人的主要工作是廚師,像是琉璃燒製、刻繪、剪紙,甚至還有鑼鼓都是他的興趣愛好。
透過回溯這位大師的生平,陳文哲還真學到了不少大師級技藝。
比如博山胭脂紅琉璃燒製技藝,他的那件鼻菸壺,就屬於胭脂紅琉璃燒製工藝的產品。
胭脂紅最早出現在瓷器上,興於清朝。
由於這種紅料是從歐洲傳入,故稱為“洋金紅”或“西洋紅”。
西方多稱為“薔薇紅”,“玫瑰紅”。
這種顏色頗如婦女化妝的胭脂之色,故又稱為“胭脂紅”。
“胭脂紅”因為既難熔鍊且配料昂貴,自明清時期就被稱為“名貴色料”。
令人驚喜的是巧奪天工的博山琉璃匠人,把美輪美奐的胭脂紅運用到琉璃上,散發出不一樣的光彩。
歷史上,真正做到對胭脂紅運用自如,廣泛普及還屬乾隆時期;
胭脂紅琉璃正是乾隆時期普及範圍廣,數量多,同時博山琉璃作為“御窯”向宮廷運輸琉璃製品。
現在博山胭脂紅琉璃燒製技藝,也被列入齊魯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同時博山鑼鼓,也是非物質遺產之一。
博山鑼鼓,氣勢磅礴、節奏多變、音色明亮、歡快起伏,頗具特色。
它源於我國江淮地區的鄉間鑼鼓,明清時代,盛興於蘇、杭二州和蘇北廣大農村。
清朝初期引進,初稱“李家窯鑼鼓”。
時至清朝中期,博山城成為工商重鎮,商貿發展帶來了文化的繁榮。
此時,李家窯鑼鼓進入了發展的高峰期,眾多新鼓點應運而生。
同時,它的流傳範圍擴大到齊魯中北部等地區,並被廣泛應用於鬧元宵、慶豐收、集會、祈雨、祭奠和婚喪嫁娶等活動中。
後又用於重大節慶,和開業慶典之中。
從此“李家窯鑼鼓”的名字被“博山鑼鼓”所代替。
這不認真研究也就算了,真的研究一下,陳文哲才發現,這位大師簡直是非物質文化的不二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