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章藝藝精絕(第1/2頁)
章節報錯
陳文哲發現的那件鼻菸壺的主人,可真不簡單。
因為透過回朔,陳文哲發現他傳承了博山地區,不止一項的頂級手藝。
就算是廚藝,他也十分厲害。
比如清梅居香酥肉乾手工技藝,這個手藝源於西域,形成於清朝神都。
後由清梅居創始人王萬起,於1936年在博山西冶街創辦清梅居,並開始製作香酥牛肉乾。
如今清梅居香酥牛肉乾生產,依然採用手工製作。
產品透過專賣店、超市、電子商務銷往全國各地。
既然廚藝厲害,並且以此為生,那麼自然就會製作宴席的席面。
所以博山地區十分出行的四四席食俗,也就做的很好。
可以說,這個也是當年那位大師十分拿手的傳統手藝。
博山“四四席”是近百年來,博山人宴請賓客的一種菜餚規制。
這種席面可供八人一桌聚餐的四平盤、四大件、四行件和四飯菜計十六品。
從美食角度講,“四四席食俗”順應四季變換,將菜品原料及魯菜烹製技法,伴隨季節時令輪迴而產生變化。
這迎合了時令間“四季變換”、“四時常鮮”的自然規律;
從美器角度看,“四四席食俗”寓含食器和酒具的使用規範,追求左餐格調和宴席風格的統一和完美。
“四四席食俗”於1919年在博山聚樂村飯莊建立。
它完美融合了魯菜文化中,菜餚體系與宴席格局的諸多精華,成為魯中地區乃至魯菜文化體系中,最具影響力和生命力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
既然連整體的席面都會製作,一些獨特的菜餚,自然也做的很好。
做席面,做的最多的還是肉菜。
所以像是炸肉、烤肉自然也會做。
博山傳統炸肉製作技藝,就是其中一絕。
博山菜餚鹹鮮醇厚,自成一格。
博山炸肉,就是博山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美食。
焦黃酥脆的炸肉上沾著均勻的花椒麵,咬一口,薄薄的麵皮酥脆,質嫩的肉滋味十足。
現在博山炸肉以其特有的風味,走進博山千家萬戶,還登上了國宴之列。
所以,博山傳統炸肉製作技藝,也被列入zb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除了炸肉,還有順祥齋烤肉製作技藝。
上世紀民國初年,一位頂級大廚為掌握一門手藝,在學習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用小爐烤肉,挑擔子上市,因質量精到,備受顧客歡迎,人以其名送“周氏順祥齋”稱譽,順祥齋烤肉從此成名。
博山烤肉,皮酥柔嫩,氣味幽香,食而不膩,非常受人們歡迎,譽滿山城。
皮酥肉嫩,入口不膩,味美可口。
熱烤肉加白糖,用鮮荷葉包後再吃,肉酥嫩、味鮮適口;
涼烤肉加綠豆小粉皮再加雞蛋,做成湯菜,味道更為鮮美;
另外還可做各種冷、熱拼盤、燴菜等。
除了做各種才,還有就是糕點和酥鍋。
景德東糕點製作技藝,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景德東糕點製作技藝源起於博山,輻射zb地區,歷史悠久。
這種糕點品種多樣,花式繁多且滋味各異,具有酥鬆綿軟,口味純甜、純鹹等特點,成為一代人味蕾的記憶、喜愛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