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顧名思義,就是彩繪在釉層之下。

燒製時先用彩色顏料,在素坯上畫出各種圖案。

原理和釉相同,靠金屬元素呈色。

之後罩上一層透明或顏色淺淡的釉料,最後入窯在1300度左右的高溫中一次燒成。

釉下彩由於圖案被覆蓋在釉層下,釉下彩瓷器的表面平滑光亮、不易磨損、永不褪色。

但釉下彩的缺點也很明顯,顏料跟坯體一起燒成,要能經得住高溫、抵抗得了釉的溶解,能達到這個要求的品種很少,所以釉下彩的色彩種類比較少。

釉下彩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但當時只是用赫色顏料簡單地點彩,並沒有形成複雜的圖案,稱不上“繪”。

真正的彩繪瓷,要一直到唐代才出現。

唐代名窯沙長窯,是我國制瓷史上最早用繪畫藝術裝飾器瓷的窯口。

這座窯口的彩瓷,通常用褐、綠、紅等顏色繪製圖案,外罩一層淡淡的青釉,開創了釉下彩繪的先河。

這對之後的青花、釉下五彩等品種的誕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沙長窯是彩瓷的開端,但青釉卻讓彩繪的豔麗程度大打折扣,於是,隨後又出現了繪製在白瓷上的青花瓷。

青花瓷以鈷為顏料,最早誕生於唐代,元代時,由於景鎮卵白釉的成功創燒,讓元青花顏值大大提升,並迅速走向成熟。

而參照青花瓷的燒製工藝,把鈷顏料替換為銅顏料就得到了釉裡紅。

釉裡紅創燒於元代,同一時期,景鎮的工匠們把青花和釉裡紅進行組合,燒製出了瓷器中的頂級貴族——青花釉裡紅。

再就是釉下三彩,清康熙時,在青花釉裡紅的基礎上,再次加入以鐵作顏料的豆青色,讓釉下彩的色彩擴充套件到了藍、紅、豆青三種,稱為釉下三彩或釉裡三色。

由於鈷、銅、鐵三種顏料對溫度和氣氛(窯爐內含氧量的多少)的要求不同,釉下三彩的燒製難度非常大,傳世品極為少見。

除此之外還有醴陵釉下五彩,這是清末光緒、宣統年間,湖南醴陵再次創新,成功燒製出了顏色更為豐富的釉下五彩。

所謂“五彩”,並不是特指五種顏色。

事實上醴陵釉下五彩,是用紅、綠、藍、黃、黑五種原色調配出來的。

在這五種原色的基礎上,調配出了豐富的色澤,幾乎涵蓋所有色系。

這些都是經典的釉下彩,瓷器另外一個大類就是釉上彩。

釉下彩的特點很明顯,就是圖案直接畫在釉層上的彩瓷,稱為釉上彩。

燒製時需要先燒成白釉瓷(也有不施釉的澀胎),之後在燒成的瓷器上彩繪,最後入烤花爐經800度左右的低溫二次燒成。

釉上彩在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為燒成溫度比較低,同樣需要加入鉛等助熔劑。

相比於釉下彩,釉上彩的色彩更為豐富。

但因為是直接畫在釉面上,所以圖案部分有凹凸感,易於磨損,並會有微量的鉛、鎘等微量元素溶出。

因此,如果釉上彩被用來裝飾餐具上,基本上都會避開餐具內部或者就口的部分。

釉下彩的品種有不少,最出名的肯定是宋加彩。

我國最早的釉上彩,始於宋代名窯定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