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鮮豔濃烈,不強調過渡,也被稱為“硬彩”。

五彩的基礎上創燒鬥彩,這種彩瓷創燒於明宣德時期,於明成化時期備受推崇。

先用青花勾輪廓,再用顏料二次施彩。

鬥彩的基礎上,再填顏色就是琺琅彩。

琺琅彩創燒於清康熙晚期,將西方畫琺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

粉彩始創於康熙晚期,雍正時期趨於成熟。

施彩前用玻璃白粉末打底,讓顏色有過渡。

礬紅創燒於宋朝,後沿用於明代,於清朝十分盛行,其色澤往往帶有一種如橙子般的紅色。

墨彩始於清朝康熙中期,流行於雍乾朝。

它以豔黑為主,兼用礬紅、本金等彩料。

除了這些熟悉的彩瓷,歷代以來的彩瓷還有很多,像是淺絳彩。

流行於清末,以黑料繪花紋,再上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及紫色等。

素三彩始於明成化,清康熙時期十分盛行。

以綠、黃、紫、白等彩料為主,不用紅色。

高溫顏色釉堆白創燒於明宣德,成熟於清雍正,主要有祭藍堆白和桃紅堆白兩大類。

褐綠使用含鐵和含銅色料,呈現褐、綠兩色的花紋。

紅綠彩常見紅綠黃黑四色。在燒成的白釉上施彩勾畫出紋飾,二次入窯燒製。

白釉黑彩創燒於北宋,直至元明清都被廣泛燒造。

用毛筆蘸黑料,繪於施釉白化妝土的胎上作畫,再上釉入窯。

廣彩,是一種完全因外銷而產生的新品種。

新彩是光緒年間盛行,它包括貼花、繪畫、刷花、印花、薄膜移花、各色光彩等。

釉下五彩首創於清末,因其抗侵蝕、耐磨損,也稱“綠色”陶瓷。

釉下七彩工筆瓷於2011年9月研發成功,直接在坯體進行工筆彩繪,施釉後入窯高溫燒成。

金彩始於宋代,清代極盛,用黃金色釉上彩作為飾瓷手法。

灑藍竹管蘸藍釉汁水,吹於燒成白釉器上。

青花加彩是明成化始創,清雍正進一步發展。

其以釉下青花代替藍色,燒成後再上其它彩料。

兔毫釉是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鏽色條紋,如豪狀,得其名。

陶瓷噴彩是鏤版蓋在器皿表面,用壓縮空氣經過噴槍將彩料噴於製品上,可進行多版套色。

這裡是最簡單的二十四種彩瓷,也是我們常用,常做的二十四種彩瓷。

而這些還是一些平常的顏色釉,在這些顏色釉的基礎之上,還能形成很多釉色。

比如唐三彩、宋三彩,雖然名字中都帶“彩”,但其實屬於陶器,不是彩瓷。

彩瓷的品種繁多,加彩、五彩、素三彩、粉彩、硬彩、軟彩、古彩、琺琅彩……

不客氣的說,光名字都能把人繞暈。

同樣都是在瓷器上畫畫,這些品種到底有什麼不同,又該怎麼區分呢?

根據彩繪位置的不同,以上所有彩瓷都可以被劃分為三種:釉下彩,釉上彩,以及釉上釉下混合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