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第2/2頁)
章節報錯
要知道,霽紅釉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釉色,這種單色釉瓷器,從來都是昂貴的代名詞。
祭紅釉瓷器始創於明永樂、宣德年間,為jdz所創制,因皇室多以其為祭祀郊壇之祭器而得名。
由於祭紅釉的生產氣氛不易控制,製作繁複,且耗資巨大,成品率卻極低,因此更為名貴。
當時即有“千窯一器,萬里挑一”之美譽,聲譽遠在元明諸多紅釉之上。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霽紅達到藝術高峰,但在明末失傳。
清代康熙、雍正時期,在皇帝的支援和參與下曾傾盡良工復燒霽紅。
遺憾的是在清乾隆後,霽紅釉的燒製再度失傳。
霽紅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全部由御窯燒製,民窯不許生產。
如果違犯此規,嚴重者甚至有殺頭之罪。
為了保證了皇家對霽紅釉瓷器的壟斷,御窯廠生產的霽紅釉瓷器即使有殘破、瑕疵,也一律打碎深埋,片紅不得流入民間。
乾隆還賦詩:“雨過腳雲婪尾垂,夕陽孤鶩照飛時。泥澄鐵碹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這是吟詠明代宣德時期的寶石紅釉碗,可見其對鮮紅釉瓷喜愛。
要燒得純正之霽紅,並非易事。
清·龔式的《jdz陶歌》中就曾描述:“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畫精心合,一樣燒百不同。”
所以,就算是清代的霽紅釉瓷器,價格也十分不菲。
不說其他,只是陳文哲瞭解的價格超過百萬的就不少。
像是清康熙霽紅釉橄欖瓶,尺寸只有三十厘米高,其成交價就達到280萬。
康熙霽紅色澤厚重,不甚均勻,釉邊不齊;
到雍、乾時,呈色穩定,釉面有桔皮紋和棕眼;
邊釉整齊,呈失透狀,所以雍正、乾隆的霽紅釉瓷器更貴。
陳文哲知道的這三朝的霽紅釉瓷器,價格往往都在三五百萬,其中超過千萬的也有不少。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就是因為霽紅釉為做為一種高溫釉,燒製技術要求太高。
】
特別是受窯內氣氛影響較大,燒造出顏色純正均勻者極為難得。
加之燒製材料短缺,宣德以後便日漸衰落,直至清康熙重新燒製成功,雍乾時又重達高峰。
以後歷朝均有繼續燒製,但品質終達不到前代水準。
故清代雍、乾兩朝之祭紅釉當屬極品。
特別是清雍正官窯,在嚴格的制度下,燒造技術成熟。
這時用以陳設、賞玩的紅釉品種中不乏佳器,多見盤、碗及玉壺春瓶等造型,器形獨特的賞玩小器極少。
清中期《jdz陶歌》有云“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
畫於乾隆三年左右的《陶冶圖冊》之“琢器造坯”一章對此記載尤為突出。
坯房前放置各式霽紅釉瓷器多達十餘種,可見當時燒造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