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敢做琺琅彩的,應該都是高手。

至於不是高手的作品,你一看就能看出來,因為就沒法看。

琺琅彩到什麼時候也是高階瓷器,李金鯉當然買不到。

不過,他倒是買到了一件刻瓷。

刻瓷藝術是一種傳統手工藝術,秦漢時便有剝鑿瓷釉的方法,稱為“剝玉”。

從魏晉開始,隨著陶瓷業的發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現。

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賞瓷器之餘,很想把詠詩題文的墨跡留存於其上,以便永久儲存。

於是當時的藝人們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單線刻出詩文書畫的輪廓,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

宋代定窯瓷器的裝飾,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紋後施釉燒製的典型代表。

真正的刻瓷,也就是在瓷釉上凋刻,是從清初開始的。

據記載,清初,在民間開始有了專門從事刻瓷的行當。

但大多以平刻為主,點線構圖等藝術表現力顯得單調、平實,並沒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

一直到了乾隆後期,由於經濟的昌盛和統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在皇宮中設定了“造辦處”,專門製造宮廷使用的工藝品。

由於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推崇,鐫刻書法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

當時甚至已有人,能用刀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凋刻山水、花鳥、草蟲等,且栩栩如生。

這個時期,刻瓷真正發展成為了一門新的瓷器裝飾藝術。

在上世紀初,刻瓷在中原地區流傳甚廣,儘管藝術水準參差不齊,但很多民間藝人都掌握著這套瓷上凋刻的本領。

後來,因為戰亂,這門技藝逐漸失傳。

解放後,刻瓷技藝已經鮮有人掌握。

陳文哲看到的這一件,很明顯不可能是真品,因為這是一件汝窯青釉三足洗。

三足洗常見,汝窯器可不常見,更何況是刻字的汝窯器。

這是一件丙字款三足洗,如果是真品,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宮廷陳設瓷器。

可惜,那一件真品不可能出現在陳文哲手中,因為真品藏在故宮之中。

不過,這一件彷的還算不錯,它敞口、直壁、平底、下承三個曲足,外底有五個細小的支釘痕。

造型彷漢代銅洗式樣,簡潔雅緻。

通體施天青色釉,開細碎紋片,釉色柔和清澈,如玉般青翠華滋。

純正的釉色與釉面,與特意製作的細碎紋片形成對比。

這使單一的青釉,增添了節奏韻律之感。

只是這一點,就顯示出了宋代追求理性之美的藝術風格。

所以,這絕對是一件精彷。

這件丙字款御題詩文汝窯三足筆洗,雖然是彷品,但是它工藝精湛,造型秀美,精工小巧。

特別是天青色釉面蘊潤,高雅素淨的丰韻而獨具風采。

這種釉色,很明顯是以名貴瑪瑙為釉。

也只有這樣,才能燒製出純正的天青色澤。

這種色澤十分獨特,它能隨光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