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頭瓶,因口若蒜頭而得名,始於戰國晚期,流行於秦漢,有銅製與陶瓷制之別。

官窯主要燒製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

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

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

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就是因為這種種特徵。

而現在,陳文哲已經可以隨意的掌控這些特徵。

可以說,他現在想要把瓷器燒製成什麼樣,就可以燒製成什麼樣。

做完這三件純正的官窯瓷器,這一次做官窯瓷也就可以收尾了。

系統的彷了一遍官窯,這讓陳文哲對於宋代的五大名窯,認識更加深刻。

而隨著他的技術提升,一念堂之中所有匠人的技術,都在提升。

“咦?這是紫金土?你們從哪裡找來的?這做的是鈞窯瓷?”

加工是鈞陶瓷生產的第一道工序,而原料則是首當其衝。

沒有原料的話,泥和釉就加工不出來。

這就像常言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看來他手下的這些人,已經把整條陶瓷生產線的各個關節,都打通了。

好像這也正常,要不然他也不會做任何瓷器,都能順利完成。

這要是沒有一個強大的後勤,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對於手下現在使用的這些陶土,陳文哲還是很感興趣的,因為他發現,這些人表現的居然比他還要專業。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時間。

而他想起一出是一出,時間太短,手下就算是再能幹,也沒法短時間內找到更加適合的原材料。

但是,只要他提出了要求,現在就有無數人幫著陳文哲完成。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完成度會越來越高。

就像現在,這裡的鈞窯瓷土,已經比他用的時候更好。

土料是鈞陶瓷當中運用最多的一種原料,主要用於配製拉坯泥和注漿料。

一般的土料,都是有鈞陶瓷廠家,自己上山去找的,也有打土的送到廠裡來的。

不管是哪一種方法得到瓷土,都很不簡單。

一般是一些專業的老師傅們,去山上找礦看土,並帶回一些進行試驗。

若試驗後成功可用,就可讓人多送些過來。

比如鈞窯瓷土,需要去大劉山上尋找,那裡有黃矸土、山腳下的紫金土等。

這幾種土都是裸露於地表,故而易於找到和開採。

關於找土,師傅們曾總結出一條規律,就是“陽坡出軟土,陰坡出硬土”。

而各種土的品質也不同。

比如黃矸土,外觀呈深黃色,有的夾雜有灰色,含鐵質較多。

陳文哲現在越來越專業,瞭解的行內情況越來越多,就是因為他肯捨得花錢。

現在整個陶瓷業,都知道陳文哲是大金主。